一项运动能引来褒贬不一的两极化反应吗?近期的新风潮匹克球就面临了一场“公关危机”。

匹克球小传:

匹克球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新加坡,但一开始被定位为乐龄运动,直到疫情后它在美国迅速发展,加上明星效应,匹克球现已成功转型为老少咸宜的“潮流运动”。这项运动早就进入新加坡,但近期才掀起热潮。

这项运动结合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的元素:球拍比乒乓球拍大三四倍,但不重;打法类似网球,但禁止前场扣杀。这些特点使得匹克球容易上手,运动强度也不大,因此适合各年龄层,包括老年人。

匹克球运动量适中,入门门槛不高,就连新手也能轻松驾驭,是项老少咸宜的运动。(视频截图)
匹克球运动量适中,入门门槛不高,就连新手也能轻松驾驭,是项老少咸宜的运动。(视频截图)

另外,匹克球球场与羽球球场大小相同,场地的出界线也是一样的,唯独网的高度不同,匹克球球网如网球般靠近地面,所以很多现有的羽球场能直接用作匹克球球场。根据SportSg的数据显示,匹克球球场的预订量从2014年的每个月不到20组,到了2025年上半年,已经激增到每个月超过8000组的预订,而这仅限于ActiveSG负责的约70个球场。此外,新加坡现在有至少五家如PickleliZe这类的私人球场。

但这项运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击球的声音很响亮也很独特,喜欢这运动的人觉得很好听,但对于非玩家来说,可谓是“噪音”了。

延伸阅读

西海岸居民诉 有人凌晨打匹克球
西海岸居民诉 有人凌晨打匹克球
匹克球风靡我国 场地稀缺噪音问题困扰爱好者
匹克球风靡我国 场地稀缺噪音问题困扰爱好者

匹克球真的那么吵吗?

其实未必。记者用手机应用针对羽球、壁球、网球和匹克球进行了简单非专业的分贝测试,发现最吵的运动另有其“球”。在近期许多扰民新闻和投诉的贴文下,网民也说篮球、游泳,甚至儿童游乐场的声音也是很大的,那到底匹克球“错”在哪里呢?

记者进行非专业噪音实测,但发现匹克球并没有特别吵,对打时介于60至85分贝之间。(视频截图)
记者进行非专业噪音实测,但发现匹克球并没有特别吵,对打时介于60至85分贝之间。(视频截图)

首先,匹克球场与羽毛球场同样大小,所以许多玩家就直接在邻里的户外羽球场玩起匹克球。有网友说,这些户外球场平时也未必有人使用,匹克球老少咸宜且是健康运动的一种,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在于,羽球是分贝相对小的运动,所以相比篮球场,一般建得更靠近住宅;另外,新加坡工程师学会叶绍喜博士受访时说,高楼层视野无遮挡,声波直接传播上升,所以楼上会比在球场听到的噪音更大。至于哪一楼层影响最严重,则须现场环境判定。另外,匹克球的球和球拍,撞击声集中在1到2千赫,这个频率的声音尖锐刺耳且指向性强,人耳也对这个频率特别敏感,所以更容易引起反感。

所以该如何解决呢?

《联合早报》采访了匹克球爱好者、场地业者、受困扰居民和工程师学会博士,以下是他们给出的建议。

匹克球爱好者邱泰平(左)与赵彩菱:这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希望大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这项运动,避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扰,进而降低矛盾。希望有关当局能多开放更多室内空间供玩家进行运动,在城市规划时也将匹克球场纳入考量。(视频截图)
匹克球爱好者邱泰平(左)与赵彩菱:这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希望大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这项运动,避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扰,进而降低矛盾。希望有关当局能多开放更多室内空间供玩家进行运动,在城市规划时也将匹克球场纳入考量。(视频截图)
PickleliZe场地业者何书彬:希望乐龄人士可以继续打球,同时民众俱乐部也开放它的室内球场给他们打,这样子他们就不用在外面日晒雨淋,噪音也不会影响到居民。(视频截图)
PickleliZe场地业者何书彬:希望乐龄人士可以继续打球,同时民众俱乐部也开放它的室内球场给他们打,这样子他们就不用在外面日晒雨淋,噪音也不会影响到居民。(视频截图)
受困扰居民小丽:合适的运动要在合适的场地进行,户外羽球场的建立原本是给声音分贝较低的羽毛球运动,故相对篮球场更靠近居民住宅,所以希望匹克球能移到室内进行。(视频截图)
受困扰居民小丽:合适的运动要在合适的场地进行,户外羽球场的建立原本是给声音分贝较低的羽毛球运动,故相对篮球场更靠近居民住宅,所以希望匹克球能移到室内进行。(视频截图)
新加坡工程师学会叶绍喜博士: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建造张拉膜结构(Tensile Membrane Structures)在室外的羽球场。这种结构类似我们在克拉码头或滨海艺术中心看到的顶篷,除了能遮阳挡雨,也可以阻隔声音往上传播。(AI生成示意图)
新加坡工程师学会叶绍喜博士: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建造张拉膜结构(Tensile Membrane Structures)在室外的羽球场。这种结构类似我们在克拉码头或滨海艺术中心看到的顶篷,除了能遮阳挡雨,也可以阻隔声音往上传播。(AI生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