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宜机场的搭客大厦内人潮川流不息,但在天花板夹层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里头的电缆和管线绵延数公里,组成复杂的网络,把整个机场紧密连结起来,支撑每日的运作。要逐一检查和维护这些电缆,一点也不容易。

樟宜机场集团与合作伙伴研发一款“爬行机器人”(Crawler Robot),专门钻进狭窄天花板空间,协助工程团队进行日常检查和维修。这是全球首个使用这类“爬行机器人”来检查天花板的机场。

过去要完成例行检查非常费时,一组五人团队往往要花整个晚上才能巡视100米的电缆走廊,还得逐一拆开天花板检修口,准备工序复杂,风险也不小。

如香蕉大小机器人能灵活弯曲 在黑暗夹层里穿行

如今,最小只有香蕉大小的机器人能灵活弯曲,在黑暗夹层里自由穿行。它配有低光摄像头,可以在全黑环境拍摄清晰影像,再把高解析度画面即时传回地面,让团队及时发现下陷、漏水或裂缝等问题。

樟宜机场集团机场运营部机场及企业资讯科技高级经理诺丁(Noordin Mohamed)说,机器人能跑长距离,大幅减少打开天花板的次数。这不但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也减少巡查费用。“现在机器人可以到达难以接触的地方,因此需要移除的天花板减少了,从而提升作业安全。”

延伸阅读

T4试行首款可骑乘机器人 可自主巡逻或与警员“搭档”
T4试行首款可骑乘机器人 可自主巡逻或与警员“搭档”
新法联合设国际航电实验室 测试开发航管营运创新方案
新法联合设国际航电实验室 测试开发航管营运创新方案

团队曾经考虑使用无人机,但由于夹层空间狭小、碰撞风险高而不可行。最终,他们与厂商合作开发出能“聪明”挤过缝隙、自动调整身形的定制机器人。它具备“机械智能”,能在不可预测的空间中自由移动,不需要操控员时时控制。

利用机器人传回画面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除了影像收集,团队也正利用机器人传回的画面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自动辨识缺陷或堆积的杂物。现阶段仍由操作员标注,未来目标是让人工智能独立完成识别,让机器人成为能自主运行的检查系统,边巡检边分析。

机器人还能在10公分内的距离进行近距离拍摄,比人眼从远处观察更容易发现细小问题,提前处理潜在隐患。

自2024年起,“爬行机器人”已在第二和第三搭客大厦和其他天花板空间试用。运营部团队也正与设施管理团队合作优化流程,最终目标是在所有四座搭客大厦使用这款机器人,全面支援维修与保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