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未来将能更容易辨认政府来电,当局计划统一各机构拨出的号码显示,以防骗子冒充官员行骗。
上半年1762起假冒官员骗案 损失金额增至1亿2650万元
假冒官员骗局近期频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62起这类案件,是去年同期的近三倍,损失金额也从6720万元,近乎倍增至1亿2650万元。新加坡警察部队和多名政治人物已多次呼吁公众提高警惕。
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星期二(9月23日)以书面答复三巴旺集选区议员维凯的国会提问时说,为应对冒充官员骗局,自去年7月起,所有政府机构发出的短信,发件人身份一律显示“gov.sg”。
当局计划把同样的做法,延伸到政府机构拨出的电话。
尚穆根说:“作为过渡措施,一些常被冒充的机构如警察部队,不管警员是用哪一台电话打出去,公众看到的来电显示都会是同一个号码。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更容易确认电话是不是真的来自警方。细节稍后公布。”
他也提到,当局正与网络平台合作,打击冒充政府官员的虚假内容。例如,警方已援引《网络犯罪危害法令》(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简称OCHA),要求脸书母公司Meta制定对策,处理诈骗广告、虚假账号和页面,特别是冒充政府官员的脸书专页。
“我们也在和线上通讯平台合作,推出措施防止‘gov.sg’或政府机构名称被滥用。”
骗子运用社媒假广告 警方要求平台采措施侦测阻断
除了冒充官员的骗局,钓鱼骗局同样引起关注。今年上半年,这类案件共3779起,损失金额约3040万元,是本地最常见的骗案类型。
尚穆根说,钓鱼骗局的手法已经改变,骗子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广告,窃取银行或信用卡资料。警方因此要求网络犯罪危害法令下的指定网络服务供应商,如脸书和TikTok,从源头采取措施,包括加强用户验证,并主动侦测和阻断可疑的诈骗活动。
与此同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与银行合作,研究多项防诈措施,其中包括引入符合“快速在线身份认证”(Fast Identity Online,简称FIDO)标准的硬件密码器,用于进行高额线上转账。
快速在线身份认证是一种国际标准,用以取代传统密码。用户只需用指纹、脸部识别或小型密码器确认身份,不必输入密码,从而提高安全,防止账号被盗用。
尚穆根也提醒公众,付款前务必确认网站真伪,政府官员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索取银行登录信息。公众若有疑问,可拨打24小时ScamShield防诈骗热线1799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