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个《生死素养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规划临终护理和面对死亡时,只有约三成国人知道如何寻求有关医疗专员的帮助,为临终病患提供支持。
调查结果揭示新加坡人对规划临终和身后事的知识缺口,有助于新加坡慈怀理事会(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更具体地修订接下来的宣导计划和方针,包括推出一笔5万元补贴,供家庭医生和综合诊疗所医生接受慈怀疗护方面的培训。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荣誉秘书余辉耀教授和执行董事沈美霞,以及淡马锡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院讲师徐秋森教授星期四(9月25日)公布《生死素养指数》(Death Literacy Index)的内容。这项指数衡量新加坡人应对临终选择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淡马锡理工学院受委收集和研究数据。
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共有916人完成网上调查问卷,研究团队也另与171名年长者进行面对面询问。余辉耀透露,下一次调查最早或在三年后执行。
徐秋森说,指数总分为10分,新加坡人的整体生死素养为5.66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国人在信息认知方面表现最差,仅获4.98分,代表人们对临终规划流程、法律、医疗体系等信息存在明显知识缺口。
例如,只有26.4%的调查对象知道有关在家中死亡的法律条例;仅26.8%懂得如何在邻里寻求慈怀疗护服务。
临终课题仍避忌 慈怀理事会以活动鼓励及早规划
沈美霞直言:“当亲人确诊不治之症时,你的情绪会大幅波动。所以你应趁现在有时间、理性的情况下开始搜集资料。我理解,新加坡人仍避忌临终课题,但这种心态应改变。”
对此,理事会打算调整官网上资源和宣导活动的形式,迎合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比如在来临“活得精彩,走得自在”(Live Well. Leave Well)活动上,举办符合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建立“新加坡慈怀共护社群”(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SG)让需要的人更容易在社区获取支援和关怀。
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护理提供者,将可通过“社区慈怀疗护网络”(Community Palliative Care Network,简称ComPaC),直接联系慈怀疗护专员,加强病患与医生之间的沟通。理事会也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培训与发展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