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将在11月搬迁到教育部位于马里士他的办公处,中心自揭幕以来使用了16年的锦茂路场地,将在年底前交还政府。

2029年所有人员将整合 迁至波那维斯达总部

教育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证实了这一消息。教育部发言人说,教研中心和教育部总部位于锦茂路的办公处今年年底前将归还政府,所有教职员也会撤离,迁移至教育部其他地点办公。预计到了2029年,所有人员将整合,迁至波那维斯达的总部。

据早前报道,毗邻教育部总部建造的吴庆瑞教研大楼预计2029年启用,位于不同地点的教育部总部职员到时将集中搬到同一处办公。

华文教研中心于2008年9月成立,并于2009年11月由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揭幕,开幕后便一直在锦茂路287号运作,这里原先是锦茂小学的校舍。(吴先邦摄)
华文教研中心于2008年9月成立,并于2009年11月由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揭幕,开幕后便一直在锦茂路287号运作,这里原先是锦茂小学的校舍。(吴先邦摄)

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受访时说,教研中心于2008年9月成立,并于2009年11月由建国总理李光耀揭幕。作为提供优质的教学与研究培训课程的机构,这个地方十几年来见证了无数华文教师的成长,教职员们对即将告别这里也心怀不舍。

教研中心所在地原为锦茂小学的校舍,中心入驻时栽种了大片竹林,不仅修建了中式的假山、曲水、石桥和凉亭,也有南洋风的亭子和盆景,为教职员和前来进修的华文教师建构了一片充满华族文化氛围的空间。

中心从办公室到课室,都有非常雅致的名字。办公室取名为“洞天阁”,取“别有洞天”之意。(吴先邦摄)
中心从办公室到课室,都有非常雅致的名字。办公室取名为“洞天阁”,取“别有洞天”之意。(吴先邦摄)

中心从办公室到课室,都有着非常雅致的名字,如:洞天阁、满庭芳、醍醐居、灌顶居、雪芹室等。

陈志锐副教授为空间命名

为这些空间命名的,是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生及专业发展院副院长陈志锐副教授,他曾担任华文教研中心的副院长和院长(研究与发展)。他在受访时说,这些场所的名字多出自作家名、名著或成语,有的名字和用途字面上就能看出关联,比如电脑室名为“世说新语”,有的则是成语拆分而来。

陈志锐说:“像‘醍醐居’‘灌顶居’或者‘运筹居’‘帷幄居’这种能够组成一个成语的,都是可以打通成一个大课室的两个房间。”

教研中心目前拥有10间培训室,加上讲堂、礼堂,会议室各一间,具备完善的配置和教学空间。(吴先邦摄)
教研中心目前拥有10间培训室,加上讲堂、礼堂,会议室各一间,具备完善的配置和教学空间。(吴先邦摄)

符传丰说,教研中心目前拥有10间培训室,加上讲堂、礼堂和会议室各一间,具备完善的配置,接下来搬至教育部位于马里士他路565号的办公处后,只有两间培训室,讲堂、礼堂等空间,将以预订的方式与教育部其他部门共享。

华文教研中心课程主任、教育部特级教师林义平受访时说,中心提供策略与方法、知识与素养、测试与评价,以及课程与研究四大类培训课程,每年为从小学到初院和高中的在职教师提供约120门课,每年培训华文教师的总时数约3万5000小时。

他指出,未来因共享空间的培训室须提前预约,一些原本线下举行的实体课,可能会改为线上方式培训,或者在特定学校的场地进行培训。

林义平说:“每年有很多华文教师到中心来上培训课,相信不只是我们,老师们也对这里都很有感情,也会怀念附近的菜头粿等美食,之后我们可以一起探索马里士他的美食。”

在中心工作约10年的学前部主任兼高级讲师郑婉妮说,10年来,教研中心在大礼堂一共举办过四次的大型教具比赛和展览,总共有超过750名教师参与,活动展览也陆续吸引诸多家长及教师,有超过3000人次参观。

华文教研中心院子里的竹林和茂盛的草木、石桌和凉亭,让人能和大自然亲近,对教职员和前来参加培训课程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治愈的空间。(吴先邦摄)
华文教研中心院子里的竹林和茂盛的草木、石桌和凉亭,让人能和大自然亲近,对教职员和前来参加培训课程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治愈的空间。(吴先邦摄)

她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像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具在改变一样,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也在改变,需要时间便利、地点便利、教师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要便利。所以我们也在积极做课程转型,提供更多线上课程和资源。”

郑婉妮说,院子里的竹林和茂盛的草木、石桌和凉亭,让人能和大自然亲近,是一个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治愈的空间,很多教师对于这里都很有感情。

据了解,园内的造景和装饰等都将走入历史,仅揭幕时的纪念牌会一同搬迁至新场地。

随着华文教研中心的搬迁,园内的造景和装饰等都将走入历史,仅揭幕时的纪念牌会一同移至新场地。(吴先邦摄)
随着华文教研中心的搬迁,园内的造景和装饰等都将走入历史,仅揭幕时的纪念牌会一同移至新场地。(吴先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