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回顾华族先辈拼搏与贡献,有助促进新中两国的相互理解,就如新加坡多元种族通过互助与融合,形成独特的和谐社会面貌。

哥本峇鲁区议员郭献川星期一(9月29日)傍晚在“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致辞时,指出了这一点。

郭献川透露,他的祖父当年下南洋时是船长,开船五天四夜才抵达新加坡。后来,他的祖父与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50多人同住在哈芝巷(Haji Lane)的一栋小楼里。大家离乡背井,一起奋斗,互相扶持。“这些人过了三代还保持联系,每年都聚在一起。现在已经不只是50多个人,而是四五百个。每年都维持融合精神,这种传承很宝贵。”

他说,结合家书和汇款功能的侨批,寄托了先辈对家人的思念,也象征着在异乡齐心协力互助的精神,成为新加坡的重要社会基础,值得传承。

郭献川还说,新加坡作为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先辈把不同地方的语言、美食、文化和习惯都带到这里。如今,多元种族与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社会面貌。

延伸阅读

蔡瑞隆:新马70件侨批文字 展现先辈交心沟通与家国情怀
蔡瑞隆:新马70件侨批文字 展现先辈交心沟通与家国情怀
设文物馆拍电影协办粤剧 广帮会馆多元传承女先辈南洋打拼史
设文物馆拍电影协办粤剧 广帮会馆多元传承女先辈南洋打拼史

他强调,早期华人移民的拼搏与贡献,也成为新加坡融合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借着回顾这段历史,“这个文化交流能促进新加坡和中国两国之间的理解,就好像新加坡不同种族的互动一样,让社会更和谐。”

在中新建交35周年、侨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12周年之际,“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亚太巡展第一站于星期一傍晚在新加坡开幕。展览随后将巡展至印度尼西亚、香港及澳门,呈现侨批的文化历史根源,展品包括档案、牌匾题词、猪仔钱、原始文物、历史照片及艺术画作。三江是指潮汕三江流域,许多先辈从那里搭船下南洋。

新加坡站从9月30日至10月3日在天猛公路28号的天猛公艺术基金会举行,每天中午12时至傍晚6时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由新华社与汕头市主办、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协办。

这项亚太巡展已举办三年,前两年分别从泰国和马来西亚起跑,今年则首次从新加坡出发。

新加坡站展示了大量非复制品,其中不少是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抽象水墨画家陈克湛家族从潮汕迁至香港,再扎根新加坡的珍藏文物。

研究侨批多年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李志贤副教授在会前受访时说,侨批是汇款和私人通信的结合,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间跨度至少从19世纪上叶到1980年代初。它承载了华族先辈下南洋打拼的珍贵第一手史料,不仅让我们了解当年的艰苦生活环境与精神面貌,也通过文化历史交流,促进新中两国在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在9月中也办了一场《情牵两地:侨批故事》展览,在这两场展览担任导览员的两名国大中文系学生都感触良多。

21岁的陈纬凌说,身为客家人,她本以为潮州人的侨批跟自己很遥远,没想到看到学者饶宗颐写的对联“批信字字连血脉,故土声声唤游魂”,让她深受触动。家住东部的她想到自己在西部的大学宿舍住了一年半,已感受到思念家人的难受。她想象,当年写侨批的先辈隔着山海,会是如何想念远方的家人。

24岁的翁维才则说,在了解宏观历史和侨批背后的家族小历史后,他也希望多了解自己的家族史:“我想知道祖辈当年怎么来到这片土地生活,从希望落叶归根,到现在落地生根,也希望能多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