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填海或大型开发计划对环境的影响,公众通常可申请查阅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但有些报告却要求先签一份保密协定,这样的规定引起质疑。
有公众发起请愿,提议政府只针对真正敏感的信息设限,而不是让所有人一律签署保密协定。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11份环评报告中,有三份要求签署保密协定,其中包括樟宜北填海计划的环评。这促使29岁的梁晓韵和李尚源在7月13日发起请愿,呼吁政府重新检讨相关计划,并质疑查阅环评须签保密协定的规定。目前有近2000人响应。
梁晓韵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理学硕士生,李尚源则在本地从事环境文学工作。
他们在请愿书中引述《联合早报》7月13日的报道,指出保密协定可能与公众咨询的初衷背道而驰,并呼吁当局制定清晰的信息披露准则,明确定义在什么情况下才限制披露,并说明理由。
他们也强调,应优先公开非敏感信息,确保公众能真正参与讨论。
《联合早报》今年7月针对请愿书,向负责土地开发和规划的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提问。它们9月联合答复时,并未说明是否会考虑请愿书的建议。
市建局和建屋局说,多数环评报告仍会上网公开,供公众自由查阅并反馈;若包含敏感内容,如涉及国家安全等信息,则只会以实体方式提供,并要求公众签署保密协定,以在透明和保密之间取得平衡。
根据联合答复,当局在进行环评时,会咨询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深厚知识的专家,借助专业判断确保评估全面覆盖各种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也会规划缓解措施,以确保发展计划在满足土地需求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冲击。
当局强调,任何发展项目展开前,都须完成环评等详细研究,尤其是靠近具保育价值的自然栖息地时。这样才能全面衡量生态价值与发展需求,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调整计划。
请愿发起人李尚源受访时说,他理解保护机密的必要性,但认为签署保密协定并不是唯一方式。他建议政府考虑删去敏感部分,再公开报告或摘要,让公众至少能了解主要考量与措施。
梁晓韵也指出,虽然环评由专业公司进行,并与熟悉本地自然生态的专家合作,但当局和承包商应做更多实地调查,并向长期带团的导游或相关团体取经。
她说,导游多年的观察经验可以补充基线调查,而众包公民科学平台(Crowdsourced citizen science)的数据也越来越可靠,值得参考。
环保组织“生物多元性新加坡青年之声”执行董事纳斯里则认为,保密协定有它的必要性,但范围应更精准,仅涵盖机密内容,而不是整份报告。
他建议政府发布不含机密内容的非技术性简报,包括受影响物种清单、栖息地情况和拟议的缓解措施,让公众能更好理解开发计划的影响。
樟宜北拟展开193公顷填海工程
为发展樟宜航空园,我国计划在樟宜北近海展开约193公顷的填海工程,面积相当于两个滨海湾花园。
建屋局和市建局在联合答复中指出,这项工程将支持新加坡未来经济增长,并带来就业机会,但未透露具体时间表。
建屋局曾在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委托环评顾问展开基线调查,评估工程对珊瑚和海草等栖息地的影响。近期,当局允许公众申请查看环评结果,但仅能在实体地点查阅,且须签署保密协定。
根据联合答复,当局在整体考量环评结果后,把填海面积缩减45公顷至193公顷,以平衡发展需求和环境可持续性。此外,还计划通过营造微型栖息地来改善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在开工前移植施工区及缓冲区的珊瑚。
李尚源受访时说,我国这些年来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栖息地流失令人担忧,而樟宜填海计划正象征着这种趋势。
“发展本身不是坏事,但如果不断流失自然栖息地,就会让人忧虑。我担心未来像樟宜海滩公园潮间带这样真正的自然空间会越来越少,新加坡人可能不再懂得珍惜自然。”
纳斯里则认为,环评中提出的缓解措施确实有助于减少影响。但他指出,报告因保密协定受限,媒体和环保团体在报道或发言时,往往无法掌握完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