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约28年,接生过数千名婴儿的竹脚妇幼医院助产士卓亚琴(82岁)和莎丽哈(72岁,Saleha binte Kamsan)终于有机会重返医院旧址。

她们望着眼前旧医院2号楼等设施,当年在这里工作的情景,恍如昨日;而这些曾回荡着本地几代人呱呱落地之声的历史建筑,也见证了她们照顾产妇和新生儿所付出的辛劳。

位于小印度翰莎路(Hampshire Road)的旧竹脚医院,从1924年启用至1997年迁址的73年间,迎接了超过120万名婴儿的出生。医院旧址三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即1号、2号和3号楼,星期三(10月1日)正式列为国家古迹。目前,三座建筑皆作为陆路交通管理局总部使用。

10月1日也是旧竹脚医院转型为一座妇产科医院的101周年纪念日。

1964年加入竹脚医院的卓亚琴,13年前退休,几年后获医院回聘至今,目前在院内的妇产科诊所任职。

延伸阅读

本地最古老的华人卫理公会教堂 推出百年历史走廊
本地最古老的华人卫理公会教堂 推出百年历史走廊
中正中学竹林楼大礼堂重启 助力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中正中学竹林楼大礼堂重启 助力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她记得,当年婴儿潮期间,她曾在值班10小时里接生13个婴儿。她数不清自己接生了多少婴儿,估计有数千名。“当时医院的工作真的很忙碌,但每个人相互支持,确保婴儿安全顺利诞生。”

旧竹脚医院见证我国助产和妇科服务发展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星期三在陆交局总部举行的宣布仪式上致辞时,肯定了旧竹脚医院的重要社会文化意义。

梁振伟说,旧竹脚医院见证了我国助产和妇科服务的发展,也代表了数代医疗工作者对照顾病患的无私关爱和敬业精神。

“医院医疗人员的贡献超越医疗领域。为了照顾好病人,这些前辈发挥了革新与独创精神,这些价值观如今由我们继续传承。在呵护数代婴儿成长过程中,他们也对我国建国历程做出贡献。”

竹脚妇幼医院前护理主任李玉兰(右二)星期三(10月1日)出席旧竹脚医院列为我国第76座国家古迹的宣布仪式,向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左一)等宾客讲述自己当年在旧竹脚医院工作的经历。(李冠卫摄)
竹脚妇幼医院前护理主任李玉兰(右二)星期三(10月1日)出席旧竹脚医院列为我国第76座国家古迹的宣布仪式,向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左一)等宾客讲述自己当年在旧竹脚医院工作的经历。(李冠卫摄)

碍于传统观念,早年本地医院一般不允许男性进入产房为分娩的妻子加油打气,竹脚妇幼医院前护理主任李玉兰(87岁)在30多年前加入这所医院时,就向院方倡议改变这个做法。

李玉兰在竹脚妇幼医院任职16年,2002年退休。她星期三应邀出席旧竹脚医院列为新加坡第76座国家古迹的宣布仪式,向现场宾客讲述当年的经历,令不少人莞尔一笑。

“我请示当年的医药总监,坚持应该让丈夫进入产房,给予正在分娩妻子心理上的支持,毕竟孩子是属于两个人的!”

李玉兰相信,竹脚妇幼医院当年是开风气之先的公共医院之一,后来更多公共医院也允许丈夫陪妻子进入产房。“当然,无法承受产房内的心理压力而晕倒的男性也是有的。所以,除了分娩的母亲,我们有时也得照顾这些父亲!”

竹脚医院建于英殖民时期的1858年,是我国第五家综合医院。医院从多方面展现敢为人先的精神,多年来见证了多项医学突破,包括下段剖腹生产手术、变性手术以及亚洲首例试管婴儿(IVF)。

医院的简称“KK”源自马来名Kandang Kerbau(意指水牛棚),因当年实龙岗路一带曾有养牛场而得名。华文名则源自医院建在种满翠竹的山丘下,潮州人和福建人称之为“竹脚”(竹丛脚)。

它最初主要治疗性病和传染病,1868年开始收治面对妇科并发症的女性,后来也收治贫困儿童。1924年10月1日,医院改建为免费的妇产科医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竹脚医院确立新加坡在助产和妇产科护理的领先地位。

1952年至1978年,医院内设立本地首家助产学校,培养战后新一代本地助产护士,显著降低母婴死亡率,对战后婴儿潮(约1945年至1960年代中)贡献巨大。1966年,竹脚医院曾创下一年接生3万9835名婴儿的纪录,占当年新加坡总出生人数的85%。

1997年,医院搬迁到旧竹脚医院对面的现址,增设儿科医疗服务,并改名为竹脚妇幼医院。

即日起至12月31日,公众可到陆交局总部,参观国家文物局配合旧竹脚医院列为国家古迹举办的“关怀之建筑”(Architecture of Care)免费特展。有兴趣参加导览可上网nhbtourskkh.peatix.com了解详情。

旧竹脚医院三座历史建筑列为我国第76座国家古迹,包括图中的1号楼。这座建筑在1955年落成,建筑外墙的设计既能遮阳挡雨,又能确保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李冠卫摄)
旧竹脚医院三座历史建筑列为我国第76座国家古迹,包括图中的1号楼。这座建筑在1955年落成,建筑外墙的设计既能遮阳挡雨,又能确保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李冠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