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以核糖核酸(RNA)为中心的脂质纳米颗粒疗法,有望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治疗带来突破。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简称MASH,前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估计影响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口,在新加坡成年人群中的比例更高达四成。这类肝炎若恶化,或会发展为肝癌或肝衰竭。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只批准两种治疗药物,而疗效只惠及全球约三成患者,凸显对更有效疗法的迫切需求。

这项研究由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外科系、心血管研究所和纳米医学转化研究项目的王炯伟助理教授领导。团队研发出一种由脂质纳米颗粒组成的微型药物,这些“类脂”颗粒可安全地将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输送到肝细胞,进而抑制名为SPTLC2的基因。这种基因会生成神经酰胺(ceramides),在水平过高时会造成肝脏脂肪堆积、炎症和纤维化。

王炯伟说:“我们的研究显示,利用RNA纳米药物阻断有害脂质,可显著减少肝脏脂肪、炎症和纤维化。”他认为,这种方法直接针对病因,为现有疗法提供更精准、或也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延伸阅读

本地研发人工智能评分系统 提前预测肝癌患者复发风险
本地研发人工智能评分系统 提前预测肝癌患者复发风险
中年肥胖预警:内脏脂肪过多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中年肥胖预警:内脏脂肪过多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在短期与长期实验模型中都有效,对其他器官没有不良影响,展现出广阔的治疗潜力。

新疗法将推进人体临床试验 未来扩展至更多代谢疾病

这项突破为RNA纳米药物成为新一代肝脏疾病疗法铺平道路,未来有望造福全球数百万名脂肪肝患者。由于神经酰胺与心脏病、肥胖和糖尿病也密切相关,这一方法未来或能扩展至更广泛的代谢疾病。

国大医院肠胃与肝脏科高级顾问医生、杨潞龄医学院内科系客座副教授穆迪亚(Mark Muthiah)也是研究团队成员。他说,自己作为长期照护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医生,亲眼看着患者面临挑战与焦虑。“改变生活方式,仍是最基本的疗方,但患者往往难以坚持;而现有药物只对少部分患者有效。这项以肝脏为靶点的RNA疗法突破,为现有治疗开辟了新领域,有望补充现有疗法,为更多患者带来实质帮助。”

研究团队目前正改进疗法,以延长药效、减少剂量,并展开长期安全研究,目标是最终推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外科系主任阿欣·沙比尔(Asim Shabbir)副教授说:“这项研究展现了脂质纳米颗粒技术的潜力。这项技术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是冠病疫苗,如今也能为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