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新加坡微电影大赛”星期四(10月2日)正式启动报名,本届以“我的新加坡声音”为主题,首次开放竖屏拍摄作品参赛,并集结影视界重量级评审阵容,鼓励全民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的韵律与心声。
在全球短视频浪潮席卷下,今年大赛主题“我的新加坡声音”别具巧思。主办方希望参赛者从本地口音、方言、街头叫卖声、地铁广播、宗教诵唱,甚至是雨声与鸟鸣中,挖掘属于新加坡的独特声音符码,并转化为影像叙事,讲述新加坡人的日常、梦想与文化认同。
大赛的联合主席、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周兆呈博士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让观众‘听见’新加坡,看见这片土地的多元之声、人文之美。”
本届大赛顺应社交媒体内容趋势,首次接受以手机竖屏拍摄的作品参赛,打破传统“横向”影片格式,鼓励更多年轻创作者和日常用户参与。主办单位指出,这项新规将让创作门槛大大降低,吸引更多初学者加入。
今年评审团队由影视、文学、新闻、学术界资深人士组成,包括影视创作者巫培双、堂堂映画的周伟堂导演、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中心主任符诗专、电影导演林毅炜、本地导演兼作家Remi M Sali、《联合早报》影音群主任王舒杨等。他们将从内容、创意、导演手法、演技表现等多维度评选,确保评审过程公正权威。
为协助初学者打好基础,大赛将在赛事期间举办主题分享会,邀请知名导演陈子谦和邓宝翠担任讲师,分享如何在影像中运用声音强化文化语境,提升作品感染力。有关分享会的详情将于近期公布,有兴趣的公众可留意官网https://microfilm.zaobao.com/2025/。
大赛设公开组与学生组,奖项包括金、银、铜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创意、最佳环境主题奖,以及网络人气奖。总奖金接近3万新元,优胜作品也有望获得媒体曝光及后续推广机会。
即日起至12月31日,公众可先提交参赛意向登记,作品则需在2026年1月1日至6月28日期间提交。每部作品片长不得超过10分钟,语言形式不限,惟须具备华文字幕。
“微电影大赛”由新加坡宗乡总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及《联合早报》联合主办,并获得国民融合理事会、宗乡会馆基金及文化捐献配对基金支持。
自2014年创办以来,大赛已成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华语短片平台之一,历届主题包括“我的新加坡故事”、冠病疫情期间的“我的新加坡新常态”“我的新加坡派”以及去年的“我的新加坡狂想曲”,每一届都吸引海内外数百部作品参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