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不为一己,旨在成就全体》专题系列聚焦一群充满热忱与远见的年轻革新者。他们正努力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带来改变,同时扶助他人。本文为系列第二篇,聚焦青年心理健康倡导者曹铭修。他希望年轻人能彼此守望,在同侪心绪不宁时,在旁陪伴。

点击观看视频,听曹铭修分享他的心路历程。

大脑——这个光影交织、律动不止的能量核心——是人类运作的动力源。但有时候,即使没有明显诱因,阴影也会逐渐笼罩而压倒光明。一旦如此,不只当事人,连身边的人都会受到冲击。

青年心理健康倡导者曹铭修18岁那年,还在初级学院念书的时候,他的一个好朋友突然辍学。过了一阵子,讲师告诉他们,这名朋友被诊断出患上抑郁症。曹铭修一时间百思不得其解,也为朋友深感担忧。

现年38岁的他回忆说:“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我们也没想到,原来抑郁症能对年轻人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从组屋底层排练到金沙演出:新加坡马戏团艺人逐梦飞跃
从组屋底层排练到金沙演出:新加坡马戏团艺人逐梦飞跃

当他和同学们去探望那朋友时,眼前的景象更让他感到不安。

“他的外表变化很大,看起来憔悴,吃不好也睡不好。整个人的情绪非常低落,不想说话。

我们就只是陪着他,待在他身边……这样的陪伴持续了几个月。我们知道他喜欢篮球,所以后来每次去看他,就慢慢试着跟他聊篮球。几个月下来,他的状况逐渐好转。”

转折点: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的诞生

那段经历成了一个转折点。曹铭修当时并不知道,这会促使他在2016年创立“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Campus PSY),而“PSY”就是“同侪支持青少年”的英文缩写(Peer Support for Youths)。这个非营利组织如今是推动校园和职场心理健康意识的主要机构之一,并积极倡导年轻人的同侪支持。

通过倡导、培训、支持、志愿服务和介入,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在同侪处于困境时伸出援手。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那些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知道,有人会在身边支持他们。

新加坡援人机构(SOS)总裁陈弼良表示:“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帮了年轻人发声,并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引导心理健康议题的讨论。它赋能年轻人,帮助他们建立韧性,并通过培养技能与信心来建立一个同侪网络。这个网络帮助年轻人减少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鼓励他们及早寻求协助并营造互相支持的群体感。”

他说:“这让青年从单纯的受惠者,转变为积极的变革力量。”

曹铭修希望,通过他的工作,社会能减少对心理健康的偏见,转而变得更有同理心,并主动给予支持。他相信,很多时候“仅仅以不带批判的态度倾听一个年轻人,就足以改变生命。”

他说:“我们期望能涵盖整个范围,从低风险到高风险个案都能照顾到。”

从倡导到行动:同伴支持的力量

为了满足“可能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的需求,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通过为期六周、每周一次的培训课程,为其大使提供心理健康素养和帮助同侪技能。在这个阶段,他们学习基本的“同侪支持”技巧,包括:积极聆听、表达同理心、提出合适问题,并落实自杀防范机制。

随后,这些大使将所学知识带到中学和高等学府,通过宣导讲座和外展工作坊把社群凝聚起来。如今,这些活动也在企业及工作场所开展。

曹铭修(手持手机者)与义安理工学院学生及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大使在索美塞路的红盒屋一起自拍合照。(档案照)
曹铭修(手持手机者)与义安理工学院学生及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大使在索美塞路的红盒屋一起自拍合照。(档案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组织还与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政策讨论。曹铭修说:“我们希望将年轻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关切传达给政策制定者,从而推动后续层面的改变。”

在疫情期间,由于特殊形势,这一领域的工作需求增加,促使政府在2020年成立了青年心理健康网络(Youth Mental Wellbeing Network)。该网络在2022年扩展为新加坡心理健康网络(SG Mental Well-being Network),曹铭修受邀成为这两个网络的指导委员会成员。

2023年,政府公布全国心理健康战略(National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Strategy)。这表明当局认识到心理健康已成为重大的社会与健康议题。根据报道,该战略的关键方向是通过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从预防和治疗双重角度,以协调一致且全面的方式应对这一问题。

志愿者加入 找到意义与归属

每年,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的努力惠及约350名年轻人,而自成立以来,已服务超过3000人。

它培训了超过500名同侪支持者,共同组织和参与了120场外展活动,并与来自公共部门、社会服务、青年、医疗保健和教育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的90个机构合作,以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年轻人。

团队方面,曹铭修有15名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大使与近300名志愿者一同推动工作。

其中包括34岁的营销与传播专业人士黄佳忆,她大约一年前在一次企业心理健康活动后开始加入该组织的志愿团队。在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的志愿服务经历,帮助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无力感。此前,她曾无力帮助一个痛失姐妹的朋友,而这个朋友因担心抑郁症会影响职场发展,始终不愿谈论自己的困境。

黄佳忆说:“如今能展开这样的讨论是件好事。”

与年轻人相处的时光让她更加珍视志愿服务中的有意义互动,这也给她的义务工作带来了个人满足感和使命感。

她表示:“这促使我反思:如何将‘展现真实自我’的领悟带回我常驻的环境,带回我正努力倡导和推动的事业中。”黄佳忆坦言,她曾考虑转行投身社会服务领域,但目前尚未准备好迈出这一步。

曹铭修与志愿者张如伊(左一)和陈姿颐合影。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的心理服务项目每年惠及约350名青年,自创立以来已服务超过3000名青年。(档案照)
曹铭修与志愿者张如伊(左一)和陈姿颐合影。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的心理服务项目每年惠及约350名青年,自创立以来已服务超过3000名青年。(档案照)

路途虽远 初心不变

对曹铭修来说,这条路是漫长的,他觉得自己只走完了其中一段。

“我们希望为新加坡所有年轻人提供基础心理素养和支持技能,使他们能够帮助家人及其他面临心理健康困境的人群。”

他表示:“未来10年我们期待做得更多。如今已进入第九个年头,我们对取得的进展深表感激,但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他说:“有时我会问自己:这真的可能吗?但当我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为处于困境的同伴挺身而出,再次唤起我的初心。”

20岁的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大使刘寅玮认为,他们所做的志愿工作意义重大。他曾是一名表现突出的小学生,但在升入中学后因无法与更优秀的同学竞争而陷入抑郁。他认为是专业的介入挽救了他的生命。

他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要让介入真正有效,来自家庭、朋友、学校和同侪的支持,在建立自信方面至关重要。”他指出,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曹铭修(中)与同侪支持大使刘寅玮(左)正在交流讨论。(档案照)
曹铭修(中)与同侪支持大使刘寅玮(左)正在交流讨论。(档案照)

新加坡援人协会的陈弼良认为,同侪支持为社区建立了一张牢固的安全网,确保没有人被遗漏。“没有一个组织能独力做到这一点,但重要的是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和其他团体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

21岁的陈暄萤数月前出于好奇加入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成为大使,如今深感充实。她认为与同龄人互动的过程充满意义。

但这项工作充满挑战,曹铭修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原则是:自我照顾的重要性。

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使刘寅玮(右三)与陈暄萤(左四)在索美塞路的红盒屋与曹铭修(右四)举行会议。(档案照)
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使刘寅玮(右三)与陈暄萤(左四)在索美塞路的红盒屋与曹铭修(右四)举行会议。(档案照)

自我照顾同样重要

曹铭修说,看护者本身在提供支持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影响。他回忆,有一名志愿者加入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时,以为自己已从心理健康问题中康复。但在陪伴他人时被触发旧有阴影,最后需要暂停休养。“我们鼓励她专注于自己的治疗,暂时卸下志愿者的工作。”

他解释:“自我照顾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因为如果你不能照顾好自己,你就无法照顾别人。”他坦言,这份工作耗时耗神。

“有些个案属于高风险,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精力,而这对个人的情绪与心理都是一种消耗。”但他靠信仰、健身、阅读和朋友来维持平衡,做到自我照顾。

至于娱乐呢?他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他提到自己对韩剧有兴趣,但想不起最近看过哪一部。

走上使命之路

曹铭修是公务员之子,原本没想到这会成为他的职业。他回忆道:“我和朋友的那段经历大约发生在2005年。当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同侪支持。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它就是来自社群的情感支持。”

他进一步说:“你从亲近的人、挚爱、亲人和朋友那里得到的支持非常重要。”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伴随着他不断探索职业方向。

他说:“当时有条传统的道路:先读初级学院,接着服兵役,再凭奖学金进入本地大学,随后成为公务员。”但志愿服务经历似乎把他引向另一条道路。

曹铭修曾当志愿者,为年轻的缓刑少年当导师和补习老师;这些少年多来自问题家庭,拥有复杂的背景。他坦言,看到这些年轻人最终进入工艺教育学院(ITE)心仪的专业课程,“这段经历令人感到无比充实”。

曹铭修表示,看到来问题家庭的年轻缓刑者能报读心仪的课程,是一次令人感到充实的经历。
曹铭修表示,看到来问题家庭的年轻缓刑者能报读心仪的课程,是一次令人感到充实的经历。

随后,他在心理卫生学院(IMH)担任志愿者,服务因难以照顾而被家人遗弃的年长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说:“当我们与这些病患互动时,他们仿佛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子女或孙辈。看到这些互动带来的影响,让我们所有志愿者都十分珍惜。”

2016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支持者和志愿者交流时,发现大家都希望能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亲友和其他患者付出更多。他说:“我们想发起一个青年运动,为每一名15岁到35岁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的情感支持。”

曹铭修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国家青年理事会属下的“青年志愿团队”(Youth Corps Singapore)后,该团队为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在红盒屋(Red Box)的试运行提供了场地支持。他还得到了其他机构的支持——包括新加坡援人机构和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同年,新加坡青年心理互助支援组织诞生了。

曹铭修说:“我没想到这会成为我的职业,但正如乔布斯所说,这些点点滴滴终究能连成一线。”

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连点成线”,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过往经验,用以指引未来的道路。他说,事件的意义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才会显现出来:“你无法向前看时连接各个点;只有在回顾时才能把它们串联起来。”

曹铭修鼓励那些怀抱理想的人,要勇敢且大胆去追求。“如果你有信念去做某件事,有决心去完成它,并且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做,那就去做吧。”

“永远别觉得自己太渺小。有一句话说,即使是一粒芥菜种,也能移山。”

那他当年那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重返学校?

“没有,他没有回学校,但后来顺利入伍,也继续进修。我听说他现在过得蛮好的。”

本文首刊于《海峡时报》。

【本文由华侨银行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