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三大公共医疗集群中,唯有国立健保集团的掌舵人不是医生,而是一名工程师。

向“师父”学习 赢得前线医护尊重

集团首席执行总裁沈恒毅教授虽无医学学位,却对医疗体系运作有着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众多“师父”。

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专访时笑说:“我有很多师父,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郭靖还多,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例如,他把现任老板、国立健保集团主席陈继豪比作“中神通”王重阳。“他非常全面、非常低调,也善于支持他人,从战略高度把握大局。”

正因为有幸向不同“师父”学习,沈恒毅得以从多角度理解医疗运作,毕竟他深知,身为一名非临床背景的医疗集群掌舵者,要赢得前线医护人员的尊重并不容易。

2002年,他首次加入公共医疗领域担任首席企业发展官时,就被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主动要求下到一线参与工作。

“我可能不是直接为病患提供治疗,也不懂具体的治疗方法,但我必须懂得护理模式,懂得如何提供优质护理,才能与医生进行有价值的讨论,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以身作则 不让别人做自己不做的事

他坦言,起初确实在意自己不是医生的身份。“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不再为此烦恼,因为只要你能体现价值,就会有人肯定你。”

他总结自己的领导原则是:“我不能要求别人做,而我自己不做。”

在集团领导培训课程中,有一个为期几天的外展训练营。尽管做过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沈恒毅仍坚持亲自参加。“我们吃一样的饭、晒一样的太阳、喂一样的蚊子,一切都一样。”

每当国立保健集团领导层举行外展训练营,首席执行总裁沈恒毅教授(前排左一)都会亲自参与,从不缺席。(国立保健集团提供)
每当国立保健集团领导层举行外展训练营,首席执行总裁沈恒毅教授(前排左一)都会亲自参与,从不缺席。(国立保健集团提供)

引入私人医疗管理经验 强调效率与财务纪律

加入国立健保集团前,沈恒毅曾任IHH Healthcare集团首席运营官兼代理首席执行总裁。他也把丰富的私人医疗管理经验带入国立健保集团,包括对财务纪律的严格把关。

他指出,公共领域往往倾向于“写报告申请更多预算”,而私人领域则更注重“运用现有资源行事”。他希望把这种效率和成本意识,也融入公共医疗体系中。

谈到未来,他认为人工智能浪潮正在重塑全球医疗生态,本地医疗体系也不例外。然而,他坚信任何创新都必须“证明价值”,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个好的使用案例(use case),与拥有一个好的商业案例(business case)是两回事。使用案例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他强调,单靠人工智能无法彻底改革医疗保健。

“这项技术的真正潜力,只有在它充分融入临床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时,才能得以完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