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帮忙上班的儿女照顾孙子,75岁的蔡爱灵是家人眼中的慈祥“阿嫲”;到了晚上,她却有另一重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缓刑监视官义工。
这名家庭主妇原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参加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在社区举办的辅导心理支援课程,没想到因缘际会在1999年加入缓刑监视义工行列。目前,这样的义工在本地只有约90人。
为帮助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过自新,她最初负责与接受缓刑的青少年交朋友、谈心;后来则协助缓刑官随机检查这些青少年是否遵守宵禁规定。
早期,她都要亲自上门突击检查,看看他们是不是乖乖待在家。冠病疫情后,这项工作多改以视讯方式进行。
法院会根据缓刑人员的年龄等因素设定宵禁时间和时长。一般来说,他们白天仍可照常上学、工作,只须在宵禁时段遵守规定。如果多次不在家或不接电话,义工须上报负责的全职缓刑官,确保他们履行庭令。
蔡爱灵形容,这份工作像“猫捉老鼠”。“有时我才刚走,他们就趁机溜出去;有时一开门就正好撞见他们违规外出或刚回家。
“出于规定,义工上门检查时不能入屋,平时也不能和当事人保持私下联络,这是为了保护双方安全。”
不知不觉,她已投入这项义工服务26年。今年,她在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年度志愿者与合作伙伴奖项颁奖礼上,获颁“终身服务奖”(25年)。
劝慰中三怀孕少女 重返学堂考获优异成绩
回想这些年帮助过的面孔,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中三女生,因为未成年怀孕而被判缓刑监视。
“当时她被迫辍学,生产后我劝她,无论是为了以后教育子女,还是为了将来生计,都不能放弃学业。”
女孩听劝后白天照顾宝宝,晚上上夜校,半年后考出优异的N水准成绩。
蔡爱灵后来收到女孩来电致谢,但为了遵守规定,两人就没再联络。
她微笑着说:“遇到这些来自破碎家庭,又或无法自控的孩子,我想也许是上天让我有机会来和他们认识、聊天,而且到了这把年纪还能继续助人为乐,真的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