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梁郡夏在2021年重返校园,就读新加坡社科大学翻译与传译学士课程。20多年前,她已取得土木工程学位,再次出发,是为重拾对华文与文化的热爱。
她受访时说,平日最爱阅读华文书籍,尤其偏好非小说类作品。“课程涵盖中文写作、英汉对比语言学、财经翻译与文学翻译,既实用又符合兴趣。”
求学路并不轻松。入学当年,儿子正准备小六会考;两年后,女儿也应考。她利用课程弹性安排学习节奏,全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繁忙时期。
课程多以线上形式进行,同学互动有限,她更须高度自律,抓紧时间学习。“我会提前预习讲义、课后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充分利用空档吸收知识。”
新社科大星期二(10月7日)在新达新加坡会展中心举办今年首场毕业礼。梁郡夏以优异成绩毕业,获颁郑丽华博士RAISE卓越奖。
她受访时说,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中年“夹心族”,勇于投资自我成长,同时回馈社会。
她目前经营一家教育服务公司,为学校策划华文与文化课程,将对语文的热情传递给更多青少年。
六旬董事攻读工学系 弥补知识盲点不言弃
另一名毕业生,65岁的冯嘉辉完成了航空航天系统工学学士课程。他现为台湾一家电子公司的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成员。2018年,他曾加入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科技与工程企业。
在工作中,他发现仅凭财务知识难以评估这些企业,因此决定重返校园,从基础学习工程学。重返校园并不容易:初级学院未学高数,入学第二年才首次接触微积分;模拟与数码电子学、电脑编程都是新挑战;疫情期间课程线上进行,互动有限,学习难度更大。他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反复观看教学录像。
由于习惯在纸上作答并扫描上传,测验中常因处理文件浪费时间。后来,小女儿教他优化流程,把上传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8分钟。他受访时说:“若没有小女儿帮忙,我恐怕无法完成学业。”
新社科大校长陈大荣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调查了超过1000名青年和250名雇主,结果显示,尽管许多年轻员工愿意尝试新机会,但稳定性仍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
研究指出,每十名青年中有六人正积极或被动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其中财务安全与工作稳定被视为最重要的考量。同时,雇主更倾向提供内部培训和导师指导,而青年则偏好外部课程和自主学习。更多详情将于星期五(10日)的新社科大青年论坛公布。
普杰立:学习服务合作 是塑造未来关键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担任毕业典礼主宾。他以毕业典礼主题“共创美好明天”(Shaping Our Tomorrow)为题,分享塑造未来的三点思考:学习与适应、服务他人、携手合作。
他指出,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社会流动性、永续发展及经济与社会数码转型等挑战。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焦虑在所难免,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机会,主动学习、不断适应。
他强调,服务他人是建设“我们为先”社会的核心精神,毕业生应从“这对我有什么好处”转向“我能为更宏大的目标做出贡献”。
“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合作至关重要,每个人凭借独特背景与技能,携手合作可创造更大影响力,帮助他人茁壮成长。”
今年新社科大的首场毕业礼,由新社科大名誉校长、前总统哈莉玛主持。本届有超过3400名毕业生,是新社科大历来毕业人数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