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本土养殖的鱼,如果品质不错,且具价格竞争力,与其食用外国进口的鱼,我们应该支持本地农产业者,因为合力加强食品韧性是一种社会责任。”
陈永丽(39岁)与先生在金融业打拼超过15年,今年初决定放弃高薪转战饮食业,7月在如切开设档口为食客蒸鱼。
取名“悦来鱼”(Joy of Fish)的档口,出售的鱼都是本土生产的“新洲鱼”(The Straits Fish)。这种以颗粒饲料喂养的海水罗非鱼,由我国西部渔场2023年起开始在海中养殖,能在半年内养至500克,七八个月达800克。
陈永丽原先担心食客不认识新洲鱼,年长食客更对罗非鱼抱有偏见,不喜欢这种鱼的土腥味。然而,几个月下来,她观察到多数食客都很愿意尝鲜,许多吃过新洲鱼后发现它没有土腥味,对本土养殖的海水罗非鱼有所改观。
“档口主打半条鱼的套餐,每天平均可以卖出二三十条鱼。我们也卖其他种类的海鲜,但还是希望可以卖更多新洲鱼,进一步支持本土渔场。”
陈永丽认为,要推动食品韧性就必须提升整个供应链,除了上游的农产业者的努力,下游的消费者的支持也很重要。
“如果支持不足,农产业者经营不下去,若再发生类似冠病疫情的危机,食品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时,能否确保食品供应稳定就很难说了。”
夫妻相伴一起“疯”
夫妻一起经营生意,难免在经商决定或时间安排等细节上发生摩擦。两人调节的方法是给予彼此个人时间,单独做喜欢的事情来充电。
转换跑道,意味收入变得不稳定,工作时间也更长,两人同时还得照顾女儿,陈永丽坦言,确实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甚至怀疑过转行的决定是否正确,但她不曾后悔。
她说:“我先生大我七岁,我们觉得若不趁现在做出新尝试,年龄再大一些,可能就没有精力和体力尝试了。
“这段日子当然有暖心的时候,例如他总抢着做粗重和肮脏的工作,虽然做到很累,但他认为那是他的责任。我也要谢谢他,愿意放弃工作陪我一起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