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促使教师迅速转向线上教学,新加坡教师在疫后继续善用科技,在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的比率属全球第二高。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星期二(10月7日)公布的2024年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约75%的本地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比率远高于经合组织的36%。81%教师任职的学校采纳线上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这个比率也远高于经合组织的16%。
这项国际调查每约五年进行一次,旨在让各国了解教师工作量、对教学的看法等参照点,从而检讨政策来提升教育质量。
共有55个教育体系参加2024年的调查,这也是调查首次针对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5%教师采用人工智能,新加坡稍微仅次于后(74.9%),其他有较高使用率的教育体系包括新西兰(69%)、澳大利亚(66%)和越南(64%)。
新加坡教师主要用人工智能来学习或总结一个课题(77%),为学生反馈或家长通讯生成文本(69%),或生成教案或学习活动(65%)。较少教师会用来评估或批改学生作业(34%)、检讨学生表现的数据(28%),以及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16%)。
至于少数在调查前12个月内未使用人工智能的本地教师中,65%觉得他们没有能力使用人工智能,24%指学校缺乏所需的设备。
教育部在文告中指出,新加坡教师有能力应对科技改变,这是由于教育部致力于开发平台并投入技能培训,支持教师有效地运用科技。
接受较多培训教师 更常使用人工智能
经合组织发现,接受较多培训的教师更常使用人工智能。根据调查,新加坡教师中就有76%曾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培训,远高于经合组织平均的38%。整体而言,本地教师在专业发展和培训方面获得的支持,比经合组织平均理想。
教育部长李智陞在教与学国际调查报告发布会上说,随着科技和经济变化,教师所需的工具和能力相应地发生改变,教师须不断提升技能,以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科技能力。尽管如此,教师仍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科技无法取代教师给予学生面对面的关怀。
针对本地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有高使用率,工作时长却没明显减少,教育部受询时说,教师须花时间学习新科技,融入教学并不断改进。教育部目前只留意教师在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率,很难估算这可节省的时间,因为教师一般会把省下的时间用在其他有意义的工作。
引入AI写评语改革工作分配 静山小学助教师工作量减轻
为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位于宏茂桥的静山小学自2023年起,让教师选择参与项目委员会或负责课程辅助活动,而非同时兼顾两项工作。
校方也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协助撰写成绩册评语,教师可在生成的文本基础上修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静山小学校长梅慧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以前教师通常既要参与项目委员会,又得负责课程辅助活动。学校在前年调整制度后,让教师选择其一,希望他们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工作上。
学校目前设有三个项目委员会(programme committee)——品格与公民教育、设计教育,以及学生领袖发展。它们主要负责策划和执行校内相关项目。课外活动则有12项,每项由几名教师负责。
梅慧萍指出,约四成教师选择参加委员会,其余则投入课外活动的工作,最终分配取决于教师意愿和学校需求。
为照顾教师福祉,校方也规定每逢星期五放学后,不安排会议或学生活动,让教师能准时下班。
教师:AI写评语减少一半以上工作时间
英文教师莎琪拉(57岁)说,以往教师必须兼顾课外活动和项目委员会,调整后能让教师减轻负担。“不仅如此,让教师有机会选择感兴趣的工作,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善用时间并发挥,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她也乐见学校采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辅助教学和行政工作。
“过去,我们要花很多时间为学生成绩册写评语,如今只要输入学生参与的活动和表现等记录,人工智能工具便可生成评语,我们只要再做润饰即可,所需时间减少一半以上。”
莎琪拉认为,刚开始使用时,人工智能工具的用词有些夸张,但随着工具不断提升,修改量明显减少。由于评语会根据学生的个别表现记录生成,因此内容并不会千篇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