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将列入本地学校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集邮,探索新加坡的历史与文化。
为庆祝世界邮政日和新加坡建国60周年,新加坡邮政星期四(10月9日)推出“青少年集邮校园培育计划”。盛港康林小学将率先试行,明年列入三年级及以上的课程辅助活动(CCA)。
盛港康林小学校长吴宝德是资深的集邮爱好者,他将亲自引导学生集邮。这名新加坡邮票咨询委员会成员透露,在校园中推动集邮活动一直是他的愿望。“当新邮政提出这个计划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参与。”
新邮政集团首席营运官梁舒云(45岁)受访时说,有意成立集邮俱乐部的学校可向新邮政索取“集邮入门配套”。这些资源可协助学校成立俱乐部,并启发学生探索每一枚邮票背后丰富的故事。
“邮票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以小小画面记录国家的重要里程碑。通过邮票,我们希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学习更有趣。”
她透露,新邮政计划在明年上半年推出邮票数码资料库,有系统地收藏历年来发行的邮票及其背后故事,方便公众在线上浏览与学习。
让新一代重新体会写信与邮寄温度
“我们希望这项计划成为一个起点,吸引更多学校主动参与,共同推广集邮文化,让新一代重新体会写信与邮寄的温度。”
吴宝德受访时说,他大约在10岁时开始集邮,当年因姐姐集邮而注意邮票,很快就被邮票的色彩与设计所吸引。
多年来,他积累收藏大量邮票,包括完整的新加坡邮票,最早可追溯至1940年代,其中一些还未用过。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69年庆祝开埠150周年的纪念邮票。
“这个系列邮票记录新加坡的重要历史阶段,从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沦陷日治、自治、短暂加入马来亚、独立建国、加入联合国,到迈向工业化阶段,浓缩新加坡的成长历程。”
对于集邮的新课程辅助活动的设计,吴宝德认为,让学生亲身体验很重要。“我们会安排学生参观邮局,学习如何填写信封、贴邮票、寄信。很多孩子从来没寄过信,但这是宝贵的生活技能和趣味,也可帮助他们了解世界运作。”
活动还将包括研究邮票的设计与内容,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明信片。
去年,盛港康林小学带学生到越南河内交流时,就曾让学生设计明信片并寄出。
吴宝德说:“其中一张画上越南龙与新加坡鱼尾狮,象征两国之间的友谊;另一张结合河内与牛车水景象,呈现跨文化主题。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写上家里的地址,这是个特别的体验。”
五年级的李子毅(11岁)是参与学生之一。他2岁时就收到姨母和叔叔在国外旅游时寄给他的明信片,渐渐长大后便开始收集明信片和邮票。“去年和学校到越南交流时,我第一次尝试写明信片,贴上邮票寄给家人。以后如果有机会出国,我一定会继续这样做。”
新邮政从10月10日至12日,在乌节路淡马锡店屋(Temasek Shophouse)举办“六十载邮票光影”(60 Years in 60 Stamps)展览,带领公众重温本地邮政的发展历程,了解本地邮票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为这些庆祝活动主持推介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