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色彩浓郁的甘榜格南将在下个月迎来一个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空间。这个以推广知识和凝聚社群为宗旨的中心,让公众通过展览和工作坊等活动,以新视角了解历史文物与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之间的关联。

名为“ArCH Square”的考古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坐落在甘榜格南惹兰苏丹125号(125 Jalan Sultan)的两层楼店屋,由国家文物局子公司“新加坡文化遗产”(HeritageSG)负责管理。

HeritageSG与文物局星期五(10月10日)发布文告指出,ArCH Square是一个以推广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宗旨的中心,在新加坡乃至区域堪称首例。

对于中心融合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告指出,考古学通过物质文化研究历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与传统息息相关,两者都能加深当今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了解,进一步丰富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体验。

ArCH Square中心将围绕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重点,展开一系列活动项目。

延伸阅读

“你我的故事馆”快闪展 以生活物件重温新加坡60年记忆
“你我的故事馆”快闪展 以生活物件重温新加坡60年记忆
文物局更新市政区历史走道 设三路线展现移民史与建国历程
文物局更新市政区历史走道 设三路线展现移民史与建国历程

中心凸显过往人事物 如何持续影响当代文化

以常驻展览来说,中心凸显过往人事物如何持续影响当代文化,鼓励公众对本地历史建立更深层的理解。中心会配合包括仪式与生命周期、日常文物、手艺与传承,以及新加坡多元社群历史等不同主题,展示出土文物,同时把这些文物联系到当代日常生活、习俗与文化记忆。

例如,展览通过一个在苏丹门(Sultan Gate)出土的陶制容器,反映一些文化习俗如何传承至今。这类容器早年用来埋葬婴儿脐带。根据马来族迎接新生儿等习俗,婴儿出生后,脐带须慎重处理和埋葬,以示对人体的尊重并象征人与土地的联系。

位于惹兰苏丹125号店屋的ArCH Square中心,目前仍在进行内部装修。ArCH Square中心经理陈宝玲(左)和助理经理辛努拉因·纳西(Zinnurain Nasir)日前带领媒体记者预览中心一楼空间,分别展示中心未来会展出的文物,即苏丹门一带出土的陶制容器和瓷器。陈宝玲手中的文物是早年用来埋葬婴儿脐带的容器。 (叶振忠摄)
位于惹兰苏丹125号店屋的ArCH Square中心,目前仍在进行内部装修。ArCH Square中心经理陈宝玲(左)和助理经理辛努拉因·纳西(Zinnurain Nasir)日前带领媒体记者预览中心一楼空间,分别展示中心未来会展出的文物,即苏丹门一带出土的陶制容器和瓷器。陈宝玲手中的文物是早年用来埋葬婴儿脐带的容器。 (叶振忠摄)

此外,中心也会举办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工作坊,以及提供空间举行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文化企业和创业者的活动。

HeritageSG总裁王秋艳说,ArCH Squares是一个绝佳平台,让本地考古文物与我国丰富多元的生活文化遗产相互结合,为本地公众,尤其年轻一代创造新的文化体验。

“除了展示文物收藏,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故事,中心也是一个凝聚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属空间。中心可促进这些社群持续壮大,推动文化传承人分享手艺和知识、相互碰撞出新点子。希望ArCH Square能在本地及区域发挥催化作用,壮大同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产业。”

ArCH Square中心也是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2.0(Our SG Heritage Plan 2.0)旗下一个项目。文物局局长章慧霓强调,中心对当局推展考古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新的中心能提供一个聚点,让新加坡人开拓新视角,重新审视过去和现在,并激发大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活动。”

除了联系本地社群与机构,中心也会同国际组织及学者合作,促进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

中心免费开放参观,部分活动项目将收费,详情稍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