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自己经常运动身体很好,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如果当时没有他们给我做心肺复苏,我今天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62岁的钟福文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这么说。他从小热爱踢足球,30年来几乎每周六都和朋友们一起踢球。去年6月,他在一次球赛后感到不适,乘朋友的车离开时突然昏厥。

当时附近兽医院的值班医护人员知道后迅速赶来,在救护车抵达前的黄金抢救时间里,对他实施了心肺复苏术(CPR),并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施救。

钟福文说,他在医院昏迷了三天,后来医生告诉他,出事当晚他心脏两度停止跳动,一次是在救护车抵达前,如果不是实施急救措施,恐怕已酿成悲剧。

他说:“我是比较幸运的,因为球队30年前和13年前都发生过这样的悲剧,随着掌握急救技能的人越来越多,我才幸运获救。”

延伸阅读

84岁心脏病幸存者 走出低谷重拾“心”节奏
84岁心脏病幸存者 走出低谷重拾“心”节奏
心肺复苏与除颤器技能普及 成功施救比率提升
心肺复苏与除颤器技能普及 成功施救比率提升

如今已完全康复的钟福文积极鼓励队友参与CPR+AED认证课程,掌握急救技能,至今已有十多名队友完成了培训。

这也正是世界救心日(World Restart a Heart Day)积极倡议的。这个定于每年10月16日的日子,旨在提高全球民众对心肺CPR和AED的认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配合世界救心日,星期六(10月11日)在西区工艺教育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心脏工程”(Project Heart)活动,向大众推广急救技能,吸引近800人参与。

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蔡引舟出席活动,激励钟福文等获救者,也嘉奖救人英雄们。

心脏骤停后及时获救的钟福文(中)星期六在“心脏工程”活动上见到了用心肺复苏术救了自己一命的兽医院的医疗人员邓巧仪(左)和黄志辉(右),向他们表达了感谢。(张俊杰摄)
心脏骤停后及时获救的钟福文(中)星期六在“心脏工程”活动上见到了用心肺复苏术救了自己一命的兽医院的医疗人员邓巧仪(左)和黄志辉(右),向他们表达了感谢。(张俊杰摄)

本地每年医院外约有3600人发生心脏骤停

本地每年医院外约有3600人发生心脏骤停。在这样的情况下,病患能否存活很多时候取决于旁人是否有能力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董事会荣誉秘书、社区心行动委员主席曾志强临床副教授说,今年的活动聚焦于运动群体,希望鼓励体育界人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在做运动时,每1万5000人至5万人就会有一人面临突发性心脏骤停的风险,其中运动员的风险更几乎是一般人的三倍。

因此,基金会与新加坡体育局合作,为运动员提供心肺复苏和除颤器的技能培训。新加坡足球国家队前门将哈山·桑尼、长跑健将李瑛粧等都积极支持,并参与学习。

哈山·桑尼在几个星期前完成有关培训。他说:“虽然我还没遇到这样的事情,但学习CPR和AED对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在必要时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