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发起慈怀共护社群倡议,集聚医疗、教育、社区、宗教信仰等社会各界力量,为国人提供更好临终关怀服务。蒙巴登区推出首批4万元的慈怀共护社群基金,用来支持看护者。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星期天(10月12日)推出新加坡慈怀共护社群(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Singapore,简称CoCoSG)倡议,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卫生部政务部长拉哈尤在推介活动上说,卫生部和慈怀理事会都致力于向国人传递临终慈怀的重要性。
她说:“新倡议通过教育、倡导和合作让社会更有同情心,宗旨和2023年启动的全国慈怀疗护策略一致。”
根据卫生部今年7月发布的统计,自全国慈怀疗护策略推出以来,在医院过世的病患比率已从2022年至2023年的62.5%,降至2024年的59.8%,这说明更多病患在家中离世。
目前,已有40多个机构承诺参与CoCoSG,包括蒙巴登区基层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新加坡失智症机构(Dementia Singapore)、新加坡嘉诺撒传教会(Canossa Mission Singapore)、新加坡马尔尼里社群(Marwari Mitra Mandal)、洪振茂生命礼仪(Ang Chin Moh Funeral Directors)、阿尔慕达金回教堂(Masjid Al-Muttaqin),以及显密度母林佛学会(Xian Mi Du Mu Lin Buddhist Association)等。
蒙巴登区议员吴诗琪受访时说,蒙巴登区基层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推出首个慈怀共护社群基金,首批4万元。计划从11月开始分两次资助新加坡家庭里符合条件的看护者,每次资助200元。
慈怀理事会上月公布的本地首个《生死素养指数》(Death Literacy Index)显示,在规划临终护理和面对死亡时,只有约三成国人知道如何寻求有关医疗专员的帮助,为临终病患提供支持。
对此,慈怀理事会执行董事沈美霞说,新倡议希望为国人补上这方面的知识。“不少看护者对如何在家里为病患冲凉和打针没有把握……也有人忌讳谈临终关怀,但他们需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过世,要打什么电话,法律、行政、财务上应该做些什么。”
活动当天,尽管丹戎禺地铁站旁没有设座位,但仍吸引了不同年龄的参与者。李志明(37岁,医疗业者)说:“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因为慈怀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