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员身心健康和企业生产力息息相关,近年有更多企业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并通过设立“心理健康大使”一职,为同事提供支援。
合成橡胶公司阿朗新科(ARLANXEO)在本地雇有约180人,公司自去年开始通过心理健康大使(Mental Health Champions)计划,让10多名来自人事部、生产部和运营相关部门的同事接受培训,以便可即时向面对压力的同事伸援手。
来自生产部的心理健康大使陈瑜允星期一(10月13日),受邀在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扶持职员心理健康”手册推介仪式上,分享公司在照顾员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做法。
他指公司业务属于化学制造业,一些工作岗位需要轮班,也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公司向来强调安全第一,希望员工安全来上班、安全地回家。
“心理健康大使来自各部门,他们会比较了解自己部门的同事,员工就会比较信任他们,愿意和他们聊天(分享情况)。”
延伸阅读
陈瑜允透露,心理健康大使定期开会,探讨更好的做法,也鼓励同事加入他们。他们也定期向管理层汇报进展,和寻求提供更多资源。
在本地营运超过50年的岩土专业承包商新加坡凯勒(Keller Foundations(S E Asia)),雇用约150人,其中约七成为外籍雇员。
“重返工作岗位”工作坊 助企业让员工顺利返回职场
公司人事部经理罗凤玲说,外籍雇员平时多在工地工作,因此他们培训了一些外籍雇员成为同侪支持领袖(peer support leader), 以识别同事中是否有人出现压力,及时提供援助。
她也透露,人事部每月至少一次到不同的工地,与员工保持联系。人事部同事通常会在工地一整天,员工有任何疑问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都可寻求协助。
针对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者的工作安排,罗凤玲指会以个案方式处理,包括允许员工居家工作。新加坡凯勒也有全球员工援助计划,提供全天候保密、多语言的辅导,和员工身心健康资源,供有需要者使用。
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发文告指出,想要将手册内容付诸实践的雇主,可参与“跨越成见,退去标签”联盟所举办的“重返工作岗位”工作坊。
有关工作坊今年已培训42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专才,帮助因心理健康相关原因缺勤的员工,重返工作岗位。超过87%的参与者认同,工作坊提供实用工具,将政策转为实际行动。其中63%的人,也指有意在组织内建立结构化的返回工作岗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