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自己遭遇职场歧视的在职人员,须在事发后的六个月内提交调解申请,尚未开始任职或已经离职者,则得在一个月内提出申诉。

人力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迪内希,星期二(10月14日)在国会代表人力部长陈诗龙医生,为《职场公平(纠纷解决)法案》(Workplace Fairness (Dispute Resolution) Bill)提出一读。

这是职场公平立法工作的第二阶段,阐述雇员就职场歧视求偿的程序,包括申诉期限以及流程。

人力部星期二发文告指出,为职场歧视索偿程序制定申诉期限,是为了鼓励人们在遭遇歧视时,及时提出申诉,以免证据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也能为雇主提供一定保障,避免因陈年旧事而陷入无休止的纠纷。

职场公平第一阶段立法于今年1月通过,内容包括为职场歧视下定义、阐述豁免范围,以及规定企业须制定解决纠纷机制。与职场公平相关的两部法案,都会在2027年生效。

延伸阅读

旨在提供多一层保障 职场公平法案非万灵丹
旨在提供多一层保障 职场公平法案非万灵丹
过去两年 人力部年均接61起年龄歧视投报
过去两年 人力部年均接61起年龄歧视投报

人力部:先内部申诉再调解 司法为最后手段

根据人力部文告,雇员如果觉得遭遇不公平对待,第一步应先通过公司内部的申诉管道解决。

未曾入职、处于求职阶段者,则可向劳资政公平与良好雇佣联盟(Tripartite Alliance for Fair and Progressive Employment Practices,简称TAFEP)求助。

问题如果无法化解,则须先参加调解,只有在双方无法和解的情况下,才会进入司法程序。

求偿25万元或以下的案件,将由雇佣纠纷索偿庭处理;求偿超过25万元的案件,则交由高庭审理。

索偿申请以闭门方式处理 让各方坦诚阐述观点

这些索偿申请都会以闭门方式处理,让各方得以坦诚地阐述观点,不必担心第三方会误解或夸大问题。

只有在高庭审理的索偿案,才允许聘用律师。工会、劳资政调解顾问和雇主协会,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为提出申诉的雇员或面对索偿的雇主提供协助。

人力部也指出,法案设立的保障机制将允许雇主申请驳回索偿,索偿庭和高庭也可自行决定驳回。如果有人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提出申诉或滥用程序,可能须承担对方的法律费用、面对后续诉讼限制,或被调查是否违反《司法维护法令》。

防夸大索偿金额 当局将制定索赔金额与类别指引

为防止索偿金额被夸大,当局也将制定适当的索赔金额与类别指引。

全国职工总会和全国雇主联合会,都积极参与了职场歧视纠纷解决流程的设计。当局也广泛听取人力资源领域、法律专业人士,以及民间与社区组织的意见。

职总助理秘书长、议员郑德源(先驱区)星期四发声明说,劳资政三方携手制定了一套公平、便捷且高效的申诉程序,让雇佣纠纷索偿庭能处理金额不超过25万元的申诉,也让更多雇员在无需聘请律师的情况下,有效率地解决职场歧视纠纷,维护职场和谐。

他也说,职总将与各工会紧密合作,随时为遭遇职场歧视的雇员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