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与社会压力加剧各社会零和思维的蔓延,削弱全球合作意愿,世界格局也从单极走向多极。但全球秩序转变期也是重振多边主义、推动各国创造优质就业与强化国际合作的契机。
尚达曼总统正在美国华盛顿进行工作访问。当地时间星期三(10月15日)下午,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阐述在全球秩序转变过渡期重塑经济合作与提升就业的看法。
多边主义和国家间互利共赢信念 处80年来最弱阶段
尚达曼指出,尽管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曾带来全球繁荣,整体氛围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对开放的热情、对国际合作的热情,都已经减弱。就在当今世界最需要合作的当儿,多边主义以及国家间互利共赢信念,却处在80年来最弱的阶段。
他说,这些发达经济体虽然整体收入提高、就业增长,但部分社群受科技变革与竞争冲击,失业集中于某些社区,使民众感到不公。“这些集中性的损失,再加上向上流动希望的减退,助长了社会里的‘零和’观念,即一个群体的得是另一群体的失。”
尚达曼指出,国际贸易原本就有赢输家,但近30年来全球南北贸易快速增长,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和成本差距加剧了贸易收益分配的不均,也扩大得失情绪。
他说,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各国国内政策失灵,没有充分扶助受冲击的工人,有些国家甚至在推行贸易自由化时削减了社会援助,导致社会不满与失衡。
尚达曼指出,美国正逐渐退出开放市场与国际合作的领导角色,战后建立的多边秩序如今已难以重现,世界格局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尚达曼强调,秩序转变的过渡期既不会迅速或顺利,也无法确保各国之间的共同繁荣与经济安全。但它凸显了重振多边主义和发展新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否则世界将面临“漫长而混乱的全球领导真空期,陷入持续恶化的失序局面”。
各国须在国内推行更有力就业政策
尚达曼指出,要避免这个局面,各国不仅要重振多边合作体系,也必须在国内推行更有力的就业政策,让技能培训与匹配成为公共政策核心。
他警告,全球正面临严重的代际就业危机,未来10年将有12亿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其中8亿人可能找不到工作,这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将最显著。即使在东亚和发达国家,年轻人也面临低薪、低技能或受人工智能冲击的困境。
“若人工智能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冠病疫情期间曾面对教育中断的一代,可能再次受创,在职业生涯中失去向上发展的阶梯。”
尚达曼提出三项应对方向:一是大力投资技术与职业教育,纠正中等教育后的教育阶段过度学术化的问题;二是建立智能技能匹配系统,帮助工人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与雇主对接;三是主动支援因科技与竞争被淘汰的工人,让他们有机会重启职业生涯。
尚达曼认为,工业政策或许重新受到重视,但成功的就业条件必须具备“社会政策的工业化规模”。这意味着,要充分开发人力潜能,持续深化与提升技能,并在过程中促进社会流动。
“这项工作不能交由市场自行完成,而应通过政府、企业、工会、社区组织及个人的协作,让每个人都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却常在各国推行狭义经济型工业政策的过程中被忽视。”
在重振多边主义方面,尚达曼认为,各国应改革现有体系并建立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协调与集体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避免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倒退所带来的跨境冲击。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前全球最高层级的贸易治理机构。尚达曼指出,世贸虽面临重创,但成员国仍希望它取得成功,把危机视为推动改革的契机。
他提出改革世贸组织以共识取得决策的机制。他指出,这一制度虽被视为核心原则,却在实践中造成“决策瘫痪”。多国已提出改革方案,包括新加坡提出的“负责任共识”,主张兼顾体系整体利益,同时给予各国追求本国利益的空间,以及中国的“帕累托共识”,鼓励在多数成员支持情况下克制否决。
尚达曼还建议改革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制度、建立出口限制的新框架、防止全球补贴竞赛,以及推动“探路式多边主义”。
他说,在客观上,美国新一轮关税措施反而推动其他国家加强区域间贸易往来。“各国如今更认真看待自由贸易协定,并积极寻求与其他协定建立互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