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只须平躺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全身扫描,同时辐射剂量降低约80%;国大医院启用全国首台全身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系统,诊断与治疗二合一,能更精准地识别并治疗癌细胞,每年预计约2900名病患受益。
国立大学医院与国大杨潞龄医学院星期四(10月16日)宣布成立分子影像与诊疗中心(Molecular Imaging and Theranostics Centre)。这是本地首个结合临床、教育、研发的综合设施。
中心11月起启用全国首台全身正电子断层扫描(PET/CT)系统,主要用于癌症患者诊疗,未来也可能扩大至其他病况。
新系统扫描范围大需时短
新的扫描系统可一次过清楚看见病患全身状况。相比旧系统仅能扫描25厘米,新系统扫描范围大幅增至106厘米。扫描时长也可在五分钟内完成,旧系统则需时八分钟至15分钟。
由于新系统检测灵敏度提高约八倍,可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诊断信息。病患接受的辐射剂量也相应降低约80%,放射示踪剂(Radiotracer)剂量降低约50%。
新系统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每小时可为最多六名病患完成扫描,这比旧系统每小时只能为约三名病患扫描更高效。
新系统推动“诊疗一体化” 治疗更精准
借助先进的全身PET/CT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实时观察示踪剂在全身的分布和动态,为诊断和治疗开辟新途径,推动“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
国大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孔碧兰说明:“‘诊疗一体化’是将诊断与治疗结合的新方法。医生先通过扫描定位目标,例如肿瘤,再利用同样的技术将药物精准输送至目标部位进行治疗。这么一来,药物只针对癌变区域,副作用更小,治疗的精准度也更高。”
孔医生也是国大杨潞龄医学院诊断放射学系主任。
新系统是两家医学院与西门子医疗合作的项目。西门子新加坡及马来西亚董事长萧爱莉指出,新系统拍出的影像对肿瘤病患非常重要,能发现细微异常,比如转移或继发肿瘤,从而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医生借助新系统可更早发现疾病,追踪治疗效果,并为病患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分子影像诊疗中心成立 充当影像学专家培训基地
新成立的分子影像与诊疗中心将推动一系列临床试验和研究项目,将充当影像学专家和临床科学家的培训基地,推动领域发展,提升病患护理水平。
同一天,国大医院、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和西门子医疗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合作框架,希望通过临床诊断、研究转化和技术创新,让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