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商领袖陈旭年在本地的故居经过近四年的筹备和修复后订11月1日开幕,它将以生活时尚场所的身姿迎接公众,让人们有机会欣赏这栋140多年的古宅。
宅第设文化遗产展厅 让公众了解历史与建筑特色
除了餐饮设施,陈旭年宅第也设有文化遗产展厅,让公众认识它的历史。
位于槟榔路的陈旭年宅第于1882年建成,由潮商陈旭年(原名陈毓宜)仿家乡金砂乡的从熙公祠所建。19世纪四大潮州头家在本地的豪宅,现在就仅存这一栋。1974年,它被列为新加坡国家保留古迹。
陈旭年与家人在1902年搬离宅第,英国政府后来把屋子交给圣公会使用,它于是成了一所女孤儿院和学校。1938年,救世军接管屋子,作为总部办事处,直到1999年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商科研究院用作新加坡分校地点。
印度尼西亚富商林益洲(Bachtiar Karim)家族2022年买下陈旭年宅第,它所处的永久地契地段面积为2万6321平方英尺。
林益洲的儿子林志豪当时在文告中说,陈旭年宅第是具永恒价值的地标资产,家族希望让新一代欣赏这座令人惊叹的保留建筑。
林氏家族基金会(Karim Family Foundation)委任DP建筑事务所发展陈旭年宅第。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系副教授杨茳善参与建筑修复工程的策划,早在四年前就开始筹备。他与DP事务所和林氏代表等前年10月到潮州物色工匠。
参与古宅修复的30多名潮州工匠多数是师傅级别的专家,其中一些工匠曾参与杨茳善领导的粤海清庙修复工程。
保留历史元素 包括孤儿院时代加建楼和救世军留下新哥德式天窗
杨茳善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有别于其他修复项目,这次来本地参与的工匠,许多都是师傅级的,他们知道是陈旭年的故居,都很愿意前来,希望看看这栋仿从熙公祠建的古宅,水平有什么不同。从熙公祠在潮汕地区是很有名的建筑,属一级古迹。”
他指出,陈旭年宅第的历史悠久,不同年代的使用者都有留下印记。有历史价值元素的,团队都会保留。例如,新哥德式风格的天窗,是救世军使用古宅时留下的。救世军在陈旭年宅第的时间最长,具有历史意义。
团队也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空间格局,如把后期添加的玻璃幕墙移除,还原天井最初的状态。
业主打造生活休闲场所 吸引公众参观
杨茳善认为,业主把古宅打造为休闲场所是一件好事,能吸引更多人接触并认识这栋建筑的特色和历史。这是国家古迹,一般公众过去却没有机会走进去欣赏。
DP建筑事务所执行主席陈丽君说,参与这个项目拓宽团队对新加坡文物保护的视角。它不仅是保护建筑的实体结构,也培养集体文化记忆,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城市中传承并延续。
视建筑类型而异,保留古迹都须遵守当局的规则。由于陈旭年宅第有大量木雕,餐饮业者不能使用明火。将进驻的业者包括日式料理餐馆Loca Niru。
配合开幕,陈旭年宅第在11月1日与2日的周末举行活动如导览、新加坡潮州沈氏联合会摄影展等。有兴趣的公众可查阅网站:hotynhomecoming.eventbri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