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名表格到活动反馈,本地慈善组织在日常运作中积累大量数据。然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既向捐款者和公众清晰展示受惠者获益情况,又从中发现服务不足,成为慈善机构面临的关键挑战。
自今年9月开始的三个月,关护之心(CaringSG)参与彭博社名为“数据向善交流”(Data for Good Exchange,简称D4GX)的资助和加速发展计划项目。其间,他们可向彭博社数据专家,以及来自金融行业的导师学习如何运用数据解决机构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护之心是本地为特殊需要家庭与看护者提供支持的非盈利机构。执行总裁陈来顺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日常运作中,我们收集了很多数据,比如活动报名信息、会员资料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情绪状态和参与度。”
陈来顺指出,关护之心希望借助“数据向善交流”计划,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家庭层面的数据,了解在家庭中,兄弟姐妹所承受的隐形负担,进而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许多残障者由父母担任主要看护,但其实兄弟姐妹也参与照看他们,也须获得关注和支持。目前,关护之心数据库有约5000名看护者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有多少家庭有兄弟姐妹,以及须收集哪些额外数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支持。”
彭博社亚太区企业慈善事业主管拉姆钱达尼(Vandna Ramchandani)答复询问时说,“数据向善交流”2014年在纽约总部发起,最初是一个研讨会,旨在利用数据科学解决社会问题。
这个项目此前曾在印度成功举办。拉姆钱达尼说:“在与新加坡慈善机构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普遍缺乏对数据的理解,难以有效利用数据。因此,彭博社决定今年在新加坡推出这个项目,帮助本地慈善机构提升数据能力。”
今年,共有六家机构通过筛选加入项目。除了关护之心,还有彩虹中心(Rainbow Centre)、托福园(Dover Park Hospice)、新加坡特殊才艺艺术协会(ART:DIS)、Home for Good Singapore,以及Ray of Hope。除了指导计划,这些机构也将各获得6万元的资助。
须以扎实数据呈现服务 有效扩大慈善组织影响力
新加坡特殊才艺艺术协会执行总监陈思惠受访时说,慈善组织要有效扩大影响力,不能仅依靠感人的个案故事,更需要凭借扎实的数据来呈现服务的广度、深度与质量。例如,服务覆盖多少人、为受惠者带来多大程度的真实改变。
“我们希望获得相关指导,明确知道哪些数据值得收集、应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借助数据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地讲述机构的影响力故事,同时也为捐款者提供清晰、可信的交代。”
为寄养家庭提供支持的Home for Good Singapore,两年前刚成为注册慈善机构。执行总监郑素芳说,对于一家新成立的慈善机构而言,参与这个项目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团队规模精简,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因此希望能够获得专业指导,学习数据管理方法,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目前,我们的数据分散在WhatsApp群组、Excel表格和Word文档中,缺乏统一管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系统,从而更有效地向捐款者汇报、筹款和讲述故事,最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支持寄养家庭和儿童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