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军首艘“胜利级”多用途战艇胜利号,星期二举行下水仪式。它可同时操控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无人载具,具备远程作战与指挥能力,投役后将显著增强我国海上防卫力量。
下水仪式星期二(10月21日)在新科工程的贲耐(Benoi)船厂举行,由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主持。出席仪式的包括:国防部政务部长朱倍庆、新加坡武装部队总长孟耀诚海军中将、海军总长屈坚文少将,以及国防部、武装部队和国防科技局的高级官员。
虽然举行了下水仪式,但胜利号尚未真正入水,预计将在11月初至11月中之间正式下水,并移送至新科工程的卡尔(Gul)船厂,进行最后阶段的装配、整合与海试。
这艘结合现代护卫舰战力与无人系统操控功能的新型多用途战艇(Multi-Role Combat Vessel),是我国海军至今建造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战舰。
它全长150公尺、排水量8000公吨,航速超过22节,续航力超过7000海里,可连续执行任务21天。
舰艇采用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Integrated Full Electric Propulsion System),由柴油发电机驱动电动机,并通过高压电网分配动力,是我国海军首艘采用全电力推进的舰艇。
船舰的上层结构采用轻质复合材料,不仅提高稳定性,也为未来增设设备预留空间。
胜利号(Victory)是六艘同级军舰中的第一艘。它们将取代投役超过30年的“胜利级”导弹驱潜快艇(Missile Corvette)。六艘新战舰将沿用原舰名称,包括英勇号(Valour)、警惕号(Vigilance)、奋勇号(Valiant)、勇猛号(Vigour)和复仇号(Vengeance),并从2028年起陆续交付。
陈振声致辞时说,过去海军的职责或许只是守护近海水域,如今我国的战略航道已延伸得更远,因此必须发展新作战能力,并与武装部队其他军种协同合作,确保关键航道畅通无阻,不受别有用心者干扰。
陈振声指出,海军为设计这款战舰投入多年心血,经历漫长的需求评估与建造过程。
他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话说:“我们花几年时间设计一栋建筑,接下来的几十年,它反过来塑造我们。”但他提醒:“我们同样花几年设计一艘舰,却不能让舰艇反过来‘设计’我们——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能力上。”
陈振声:非为单一任务而建 能随作战需求持续调整
陈振声说,胜利号并非为单一任务而建,而是以模块化设计打造的可演化平台,能随任务与作战需求,持续升级和调整。“我敢说,没有任何一艘舰艇能预见未来30年的所有作战需求。我们需要的,是一艘能随着任务与作战需求持续演进的舰艇。”
海军造舰组多用途战艇项目副主任欧阳国辉中校(45岁)在媒体简报会上说,传统舰艇需要五人操作舰桥,但胜利号的操作概念类似飞机驾驶舱,两名船员能完成导航、监控与操控,大幅提升效率并减少人力需求。他也说,国防部通常不会公开项目造价。
国防科技局海军系统署高级项目经理(作战系统科技发展)陈慧玲(42岁)指出,公众可放心,相关采购经过成本效益评估和公开竞争的招标程序,以确保所有装备采购都符合我国的防卫需求,同时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满足武装部队要求。
新型多用途战艇设有八个可容纳标准货柜的任务舱,可在短时间内更换模块执行不同任务,既能支援高端作战,也能在自然灾害或人道救援时装载“海上诊所”货柜,扩充手术室、加护病房与药房设施。
海军第八舰队胜利号多用途战艇指定指挥官苏源耀中校(38岁)说,战艇系统复杂、自动化程度高,舰员必须学习操作全新的电力推进系统、作战管理系统与无人平台指挥技术。“这对我们的训练方式提出全新要求。舰员不只要熟悉设备,更要培养跨领域协作与快速决策能力,确保在多域作战环境中保持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