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生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教育部给学校提供教学资源,教师则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并通过制服团体借助同侪影响力传递健康知识。

教育部星期三(10月22日)邀请媒体到长老会中学参访,实地了解学校在科学课和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中,如何向学生讲解电子烟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学习拒绝电子烟的方法。

科学部主任王慧萍(54岁)受访时说,教育部通过学生学习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简称SLS)提供课程资料,但学校教师团队会在这些基础上加以丰富补充。

她说:“我们先以‘真假迷思’测验为开场,了解学生的认知与误区,同时展示受损肺部样本,让学生直观认识电子烟的危害。”这些资源由学校额外开发。

科学课通常讲解吸烟与尼古丁对身体的影响,但这次课程特别加入了依托咪酯内容。王慧萍解释:“许多青少年不了解它的危险性。依托咪酯在医学上用作麻醉药,但若吸入肺部,会造成严重损伤,滥用者甚至可能失去意识或行动能力。”

延伸阅读

中学课程讲解电子烟危害 以科学和公民教育引导学生
中学课程讲解电子烟危害 以科学和公民教育引导学生
过去五年增派约300教育协作员 更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
过去五年增派约300教育协作员 更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

不是一味宣导 而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她指出,学校采用“理性与感性并重”的教学方式: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强调价值观与情感教育(“心”),科学课则着重理性思考与事实理解(“脑”)。

“我们希望学生理解为什么吸电子烟有害,并培养他们拒绝的能力,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

王慧萍补充,有学生误以为“尝试一次无害”,但电子烟含尼古丁,会让人上瘾。“我们澄清这些误区,让学生掌握科学事实。”

她也指出,青少年少有核实资讯的习惯,而是倾向于相信同伴之间互传的信息。错误信息因而容易在青少年间迅速传播,这更显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品格与公民教育副主任谢斯安(35岁)说,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冲动或上瘾行为,并理解这些行为可能源于生活压力。“课程引导学生依据价值观作决定,并学习自我管理、寻求帮助及支持同伴的方法。”

她说,科学课让学生了解电子烟及含毒品成分电子烟的危害,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出负责任的选择,不仅在面对诱惑时,也包括应对生活压力。“我们希望学生坚守正确价值观,为自己作出明智决定。”

课程还安排角色扮演环节,例如当朋友递上电子烟时,学生学习如何拒绝,并学习如何支持受诱惑的同伴。谢斯安说:“我们教学生以倾听和理解的态度帮助同伴,并引导他们作出健康决定。”

学生:以为电子烟只是有味道的水蒸气

中三学生周靖恩受访时说:“过去以为电子烟只是带味道的水蒸气,现在才知道里面含有许多对肺、心脏和神经系统有害的化学物质。”同班的黄以歆补充:“我们还发现电子烟中含有甲醛,这种物质是用来保存尸体的,听了很可怕。”

两人认为,这次课程让她们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更深刻、更真实。周靖恩说,如果发现朋友吸电子烟,她会先倾听原因,再劝导,“很多人因压力大才吸电子烟,不是为了耍酷。如果被理解,他们更容易戒掉”。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通过制服团体,向学生传递拒绝电子烟的信息。保健促进局与学校制服团体合作推行“无电子烟大使”计划,尤索夫依萨中学是参与学校之一。校长陈梓扬说,今年5月至8月,低年级全国学生军团和女少年旅学员完成培训,计划通过“同侪影响力”向同学传递健康知识。

受训学生大使通过多种方式分享所学:全国学生军团在本月10日早会上介绍电子烟危害,并设计反电子烟海报张贴校园;女少年军学员在本月16日通过互动活动与同学交流,设计游戏,破解电子烟常见误区。陈梓扬说,学生反应热烈,对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

教师则与支援领袖紧密合作,指导他们如何有效接触同学,在需要时转介信任的成年人,并协助规划相关活动。陈梓扬强调,这种学生主导的同侪支援模式,能推动互助与包容的校园文化,营造关怀与支持并重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