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为了养鸟,在租赁组屋收藏40多个鸟笼,但缺乏照顾,房子变垃圾屋,在笼里的鸟尸也没清理,导致被堆积如小山的蚂蚁啃食,鸟笼底下的纸箱甚至还出现蚁窝。

“让希望活下去”(Keeping Hope Alive)义工组织创办人潘迎芬,每周会带领义工团队帮忙清理本地的垃圾屋,今年就已经清理了至少40间垃圾屋。

她受访时提到,囤积癖与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无关,很多患者以为囤积只是“收集”,但她总结多年心得指出,收集物品后会整理与分类的才叫“收集”,不会整理与清理的就是“囤积”。

她忆述,自己今年5月就曾帮助一对华族夫妻,一家人育有六七个孩子,住在北部的一房一厅租赁组屋,家里被指“收集”多个鸟笼和饲养小鸟。

“那些鸟笼遍布在客厅和厨房,甚至摆在洗衣机和洗碗盆上,连厕所也挂了多个鸟笼,家里总共应该有40个鸟笼,有的里面有小鸟,有的没有,其中有两三个笼里的小鸟都死了。”

潘迎芬透露,那天她和一群约35人的义工上门帮忙清理,被对方家里的杂物堵着大门,要进入都很困难。

她指男屋主说小鸟怕亮,索性将厨房以及厕所的灯也拆下,导致家里十分黑暗。“我们义工从早上清理到傍晚,10小时后才清理干净。”

印象最深刻的,她指在清理其中一只鸟尸时,看到一群黑压压的蚂蚁,堆积如小山般,在笼子里啃食鸟尸。“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我的义工还在鸟笼下的纸箱,发现有一个蚁窝,看到头皮发麻,我叫义工赶紧用大垃圾袋,把鸟笼和纸箱套上后全部拿去扔掉。”

义工组织负责人:囤积案例 女屋主较多

义工组织负责人透露,过去处理的囤积案例中,女屋主较多。

宏茂桥中学社工行动温情满人间创办人沈龙团受访时说,今年已经帮忙清理了约20间垃圾屋。

“每次要清理前,我们都要与对方联络,了解他们的情况与需求,然后再约好时间上门清理。在当局成立家居整理行动联盟(NEAT)后,我们要帮助的住户也越来越多。”

他也透露,自己接触大部分的囤积者都是40岁到60岁,其中以女屋主较多。

“有些女屋主的孩子不在身边,才通过囤积物品希望得到孩子的关注;也有的因为孤单或没有安全感。而我遇到的男性往往是之前从事工艺职业,因此会一直囤积旧物。”

当局首半年清理308垃圾屋

今年初成立的“家居整理行动联盟”截至今年6月,已协助改善308起囤积案例。

《新明日报》曾报道,国家发展部与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在今年初成立家居整理行动联盟(New Environment Action Team,简称NEAT),包括28名来自建屋局、民防等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组织,以及私人机构的成员。联盟旨在与受囤积影响的家庭互动,帮助他们改善问题。

国家发展部和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言人回复本报询问时指出,截至今年6月,已协助改善308起囤积案例,并将持续关注这些个案,防止再次发生。

此外,还有450起案例还在处理中,这与2021年12月的253起相比,有所增加。

当局指出,这可能与NEAT成立后提高了公众对囤积行为的认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