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多地政治版图出现分化之际,新加坡的社会凝聚力同样面临新考验。政治人物若以种族或宗教界线动员群众,看似能迅速争取支持,却是在玩火。身份政治挑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部落本能,一旦被唤醒,将破坏多年建立的信任基础,让社会陷入对立,最终没有赢家。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星期六(10月25日)出席第七届“种族和谐资源中心—政策研究所社区领袖会议2025”(OnePeople.sg – IPS Community Leaders’ Conference 2025)时指出,身份政治之所以具有诱惑力,是因为它能轻易激起情绪,制造“我们与他们对立”的氛围。
徐芳达说:“政治上这么做很方便,也很容易,因为无须提出任何政策方案,只要告诉大家,‘我会为你而战,因为我们属于同一个族群或宗教’,就能争取支持。这种方式很有力量,因为它迎合了人类的部落本能。”
他提醒,一旦社会走上这条路,就难以回头。“当一个群体被动员,其他群体也会效仿。结果是人人只强调差异,不再寻找共同点。社会从此分裂,信任被侵蚀。”他警告,这样的政治手法或许短期奏效,但长远来看,对所有人都是“双输局面”。
徐芳达说,新加坡在建国60年来始终坚持平等与包容,这份社会信任来之不易,不能视为理所当然。他指出,多元共处是我国国家身份的重要部分,政府以此为核心制定政策,凝聚社会、增强团结与韧性。种族融合政策(EIP)、集选区制度(GRC)和民选总统制度都是不容易设计的政策,涉及权衡取舍,但仍是维系公平与平衡制度的重要防护栏。他说,这些政策不是束缚,而是保障;若社会有朝一日能在没有防护栏下依然团结,那将是理想状态,但目前还未到那一步。
今年会议主题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 – The Next Lap),由种族和谐资源中心(OnePeople.sg)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IPS)联合举办,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支持。约200名社区与宗教领袖、自助团体代表、公务员、学者与青年出席,探讨在多元社会中如何强化信任与包容,更新社会契约。出席者包括种族和谐资源中心主席、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
会议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探讨种族与宗教关系的重要交流平台;上一次会议于2022年举行,这是政策研究所第二次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