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苏门答腊风飑影响,本地过去一个月几次出现强降雨,并刮起强风,风速一度达每小时83.2公里,是今年来最快。

新加坡气象署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预测,未来两周的天气大致晴朗;之后,下午时段部分地区会下短暂雷阵雨,其中一两天受苏门答腊风飑(Sumatra squall)影响,早晨会下雷阵雨并刮风。

据气象署统计,本地过去一个月经历不同强度的苏门答腊风飑,暴风雨一般持续约两小时,最高风速约为每小时40公里至80公里,最低气温为约21.2至25摄氏度。全岛的平均降雨量介于少过1毫米至23毫米。

上星期五(10月24日)出现的苏门答腊风飑,是近来较强的一次,强风以每小时45公里至83.2公里的速度横扫全岛。当天晚上10时13分,实马高岛上录得时速83.2公里的风速,是今年来最快的风速。

去年9月17日的中秋夜,苏门答腊风飑也一度以每小时83.2公里的风速吹袭新加坡,导致至少300棵树倒下,全国多处发生意外事故。

延伸阅读

未来两周多雷雨天气 最低气温近23摄氏度
未来两周多雷雨天气 最低气温近23摄氏度
本地上半年潮湿3月创最湿纪录 7月至9月降雨量料也高
本地上半年潮湿3月创最湿纪录 7月至9月降雨量料也高

我国有记录以来最快的风速为每小时144.4公里,于1984年4月25日出现。

苏门答腊风飑带来短暂降温效果

上星期五的苏门答腊风飑,为炎热的新加坡带来短暂的降温效果,最低气温为22.4摄氏度至24.7摄氏度。暴风雨过后,细雨整夜不停,上星期五晚上9时至隔天清早6时,全岛平均降雨量为23.4毫米。

苏门答腊风飑也于星期一(27日)凌晨3时至5时来袭,但阵风较小,最强的阵风时速为67.4公里。

当天,最低气温为22.7摄氏度至26.9摄氏度。细雨持续到清晨,全岛凌晨3时至早上8时的平均降雨量为16.4毫米。

接下来两个月料出现拉尼娜现象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助理教授罗翔中受访时说,新加坡每年平均经历40次至60次的苏门答腊风飑,一般4月至10月更常发生;过去40年,发生的频率没有明显的趋势,但看似比从前带来更强的雨和风势。

南洋理工大学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中心主任严鸿霖教授预测,接下来两个月,随着气候将从中性状态过渡到拉尼娜现象,预计更常下雨,且挂起更强的风。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范围异常变冷,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的自然现象。

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到了本世纪末,极端降雨会更频繁,尤其到了4月和5月的季风交替期。(档案照片)
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到了本世纪末,极端降雨会更频繁,尤其到了4月和5月的季风交替期。(档案照片)

严鸿霖指出,气候变化导致海面温度升高和空气湿度增加,可能使苏门答腊风飑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下更长更强的雨,并挂起大风,且更常发生。

他说,纵观本地的天气数据,总降雨量和气温都呈上升趋势。据气候模型推断,即使本区域的总降雨量变化不大,未来出现的雨天会更多。“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更强的风和更大的雨会是更常见的趋势。”

借助人工智能加强天气预测

严鸿霖认为,人类对极端天气的影响等认识仍有不足,应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研究,并加强监测、规划和适应策略。

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中心近期发表的研究揭示,气溶胶对风暴的形成起到增强效应,加深人类对风暴动力学的理解。中心也在探讨借助人工智能,更高效地预测气温、降雨和空气污染。

严鸿霖说:“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模型,有望成为强有力的工具,提供及时的预报,为社会健康提供保障。”

随着极端天气日益频繁,严鸿霖提醒公众保持警惕,查看气象署的最新天气情况,备好雨具,避开洪水泛滥的地段,并确保住家排水系统和备用电源状况良好。

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到了本世纪末,极端降雨会更频繁,降雨量也更高,尤其到了4月和5月的季风交替期,单日降雨量可增加多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