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运用已渗入各行各业,影响力逐渐扩大,法律界也不例外。在司法或替代性争议解决程序中,如果AI生成的内容有误,造成结果出现偏差,谁该为此承担责任?而随着AI发展迅速,法律从业者的角色和义务又会有什么改变?

这些议题在本月24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上成为焦点之一。该年度活动由新加坡律政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联合主办。配合新中建交35周年纪念,本届论坛以“五届共语携手路,三十五载谱新篇”为主题。

论坛上,新中两国法律界的五名代表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会成为争议解决中的新争议”展开讨论。此外,专家们也探讨了“争议解决的效率提升与程序创新”及“探寻争议解决的道德边界”等两大课题。

约500名来自新中法律与商业界的代表出席活动。与会者通过开幕演讲、小组讨论和炉边谈话,对各个主要课题有了新的了解和启发。

本届论坛中,新加坡律政部和中国贸促会签署了《关于促进国际商事争议预防与解决合作的联合声明》。此外,新中两国八家法律与争议解决机构也积极响应声明,重申双方致力于深化合作,推动多元化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的承诺。

新加坡律政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共同为论坛主持开幕。

AI可靠性与保密性受关注

归纳证据、查找过往案例、草拟法庭文件、管理案件流程等,这些争议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现在都可由AI代劳。

以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去年推出的调解AI工具(Mediation AI Assistant,简称MAIA)为例,它可根据案件相关方提供的文件和资料,整理事件时间表、各方的共同立场和争议,及概括纠纷要点等。它也能草拟初步的和解协议,供律师修改并确定内容。

对于AI的日益普及,五名参与讨论的嘉宾皆表示,AI虽然为法律界带来大幅度的效率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生成内容是否有误、上传的数据是否会被泄露等等。

嘉宾之一的中国贸促会商法中心副主任王琳洁在会上谈到,无论AI带来的效益有多大,可靠性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般的AI 数据来源我们难以查知,如果因此造成结果偏差,是否应全由调解员或机构来承担?……另一方面,科技公司若在平台加入‘仅供参考’的条款,是否就能以此避免责任?”——中国贸促会商法中心副主任王琳洁
“一般的AI 数据来源我们难以查知,如果因此造成结果偏差,是否应全由调解员或机构来承担?……另一方面,科技公司若在平台加入‘仅供参考’的条款,是否就能以此避免责任?”——中国贸促会商法中心副主任王琳洁

她说:“一般的AI数据来源我们难以查知,如果因此造成结果偏差,是否应全由调解员或机构来承担?调解员是否具有判断它可靠性的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公司若在平台加入‘仅供参考’的条款,是否就能以此避免责任?”

对此,她提出了责任分级制的想法,即AI开发公司需要承担技术、训练方面的责任,而作为使用者的律师或他们所属的机构则需承担审查的责任。

明确规范AI的使用

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主席林长仁表示,为了减少使用上的疑虑,他们为MAIA系统制定一套道德和安全措施,内容包括:不得进行互联网搜索、所有数据只能在私有服务器上处理、文档输出15分钟后不活动即自动删除等等。

“目前(调解AI工具的)系统仅采纳调解双方提供的信息,没有外来的,这能够减低AI的‘幻觉风险’。”——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主席林长仁
“目前(调解AI工具的)系统仅采纳调解双方提供的信息,没有外来的,这能够减低AI的‘幻觉风险’。”——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主席林长仁

他说:“目前系统仅采纳调解双方提供的信息,没有外来的,这能够减低AI的‘幻觉风险’。”

所谓AI“幻觉风险”是指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听起来合理、流畅,但实际上却是错误或虚假内容的情况。

Vantage数据中心亚太区总法律顾问余慧琳则提到,维护保密性是法律行业的基本原则,也是客户非常重视的部分。因此,机构内部有必要给员工明确的指导原则,例如,可以上传多少数据,哪些数据可以用作训练的内容等等。

她说:“目前谈到AI使用的道德准则,大多数人都把焦点放在律师的个人操守上,但这其实需要整个行业一起来探讨和规范。AI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措施也必须与时并进。”

争议解决需权衡价值观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教授则认为,无论何种AI工具,背后的使用者都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也认为对于争议解决,“人”才是达致满意结果的关键。

“AI只是辅助你完成工作,而不是替代你完成任务,你可以选择,也必须谨慎。”

他表示,一名称职的仲裁员看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还需权衡社会价值观和人情,才能做出合适的判断。这些都不是AI能够办到的。

此外,他也谈到国际争议解决中跨境传输的挑战。不同国家的证据、案例等被上传到AI系统进行训练,再用于解决跨境纠纷,当中还需要更多国际上的共识才能完善。

律师:开发法律界专属AI

出席论坛的律师李碧薇表示,她所任职的新加坡安盛律师事务所(Allen & Gledhill)已开发自己的AI系统,供律师查找内部资料、摘录证据等等。由于客户对保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套内部系统将能够维护客户利益。

“AI会成为我们的优势,律师可以用省下的时间去做较高质量的工作,把服务价值提高。”

作为一名诉讼与仲裁律师,她提到,在仲裁领域,AI缺乏人类的判断能力,可能无法领会赋予事实真正意义的微妙之处和潜在动机。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刘润东博士表示,由于法律的高度专业性,一般AI或许无法满足需求,业界已着手开发专属于法律的AI。

他说:“随着AI不断被训练,一些基于非常有价值的行业数据库而进行开发的专业AI,将成为每个从业者必须的工具和技能,例如仲裁等行业。”

刘博士是跨境投资和贸易领域的法律专家,也曾任新仲驻华首席代表。

经常走访世界各地司法机构的他观察到,新加坡争议解决机构的数码软硬件设施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仍在不断提升,例如提前多年布局和发展区块链存证和文件保存等技术用于在线争议解决,以及2025年实现微软亚洲研究院AI研究中心落地新加坡等,这在亚洲可说是首屈一指。

刘博士认为,随着AI时代到来,新加坡提前储备且一直储备的技术能力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这将吸引更多人选择新加坡为首选的仲裁地。

【本文由律政部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