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推出趣味线上资源,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童量身定制内容,鼓励父母践行四个建议,自小培养孩子健康的数码习惯,把控屏幕时间,安全上网。

由资媒局主办的数码益终身节(Digital for Life Festival)迈入第四个年头,今年吸引超过110个来自民间、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合作伙伴参与。

尚达曼总统星期六(11月1日)在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的陪同下,出席数码益终身节在勿洛心动大厦的活动,参观多个互动展位。尚达曼也是数码益终身的赞助人。

为更好地推广健康数码习惯,资媒局在咨询家长、青年,以及媒体通识理事会等主要合作伙伴后,呼吁家庭践行四个行动。

一是设定上网界限,明确规定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和时长,帮孩童选择适龄内容,使用家长控制功能;二是三思而后行,教导孩童思考并审视所看到的内容,认识自身社交媒体帖子和信息如何影响他人;三是了解如何举报有害内容或可疑活动;四是参与和支持孩子,交流时只倾听不评判,也告知他们若感到不安或困惑可随时求助。

延伸阅读

数码部调查:逾半二至六岁孩童每日屏幕时间超标
数码部调查:逾半二至六岁孩童每日屏幕时间超标
【国会】拉哈尤:加强监管 防孩童接触网上有害内容
【国会】拉哈尤:加强监管 防孩童接触网上有害内容

资媒局将逐步在数码益终身门户网站上载视频、信息图表、互动工具和游戏等资源,供不同发展阶段和关键数码里程碑的孩童浏览。

调查:政府须提供更多健康数码习惯援助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在今年2月展开的“数码时代育儿调查”显示,尽管多数家长表示已采取措施指导孩子如何良好地使用设备,但只有37%对此有信心。近六成家长认为,政府须在这方面提供更多援助。

杨莉明受访时指出,数码时代家长在引导孩子上网时面临不小挑战,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或侵害。政府决定推介更多资源,帮助家长理解各类控制方案,以及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她说,政府会继续深入社区,与学校合作接触更多家长,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卫生部政务部长拉哈尤正领导策划这一项目,详情有待公布。

孙萱伶(右)的14岁儿子喜欢与朋友上网打游戏,如今孩子升入中学,她担忧他接触不良内容,希望通过沟通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受访者提供)
孙萱伶(右)的14岁儿子喜欢与朋友上网打游戏,如今孩子升入中学,她担忧他接触不良内容,希望通过沟通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受访者提供)

育有14岁儿子的孙萱伶(44岁,市场部经理)说,儿子步入青春期,继续限制他每日三小时的屏幕使用时间似乎不太实际,毕竟儿子得与朋友社交联系,偶尔打游戏也无可厚非。

“我出外工作不在家,不能一直盯着。担心他会接触色情资讯等不当内容,也可能盲目跟风,例如他最近就迷上投资。这不是他的年龄该关注的事。”

她认为,资媒局整合线上资源,提供务实的指南,处于不同育儿阶段的家长可用作参考,特别是学习如何与数码原住民的子女沟通。

家长:更应教导孩子识别网络风险与陷阱

家长何建国(51岁,教会行政人员)育有18岁女儿和16岁儿子。他说,许多应用都有家长控制功能,但孩子往往都能找到方法绕过限制,因此与其设防,更应教导孩子识别网络风险、数码成瘾和社交媒体陷阱等。

“我们会以身作则,多与孩子坦诚沟通,当然这在青春期并不容易。线上资源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对新手家长很有帮助,也提醒我实践。”

何建国与妻子育有18岁女儿和16岁儿子,坦言在引导孩子安全上网方面有不小挑战。由于孩子年龄渐长,两人放宽设备使用限制,希望用教育指导孩子识别风险。(受访者提供)
何建国与妻子育有18岁女儿和16岁儿子,坦言在引导孩子安全上网方面有不小挑战。由于孩子年龄渐长,两人放宽设备使用限制,希望用教育指导孩子识别风险。(受访者提供)

非营利组织爱家机构(Focus on the Family)社会创新总监巫淑惠说,电子设备日益普及、平台内容和界面引人入胜,现代孩童学习、娱乐和社交都在网络上,盯着屏幕已成习惯,家长其实难以限制孩子使用设备的时长。

她说,引导比控制好,家长以身作则之余,也可安排家庭户外活动等,减少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家长也应培养孩子的辨识力,在网络空间同样得保持同理心和尊重。

今年的数码益终身节横跨两个周末,上周在怡丰城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