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餐的鸡蛋、午餐的青菜、晚餐的鱼,有多少是本地生产的?在新加坡,一群农夫与渔农正用科技重新定义“耕作”。
他们不靠天吃饭,而是靠数据、系统与坚持,在温室、工厂与鸡舍里,以最快速度把一菜、一鱼、一蛋送上国人的餐桌。这是新加坡农业的升级之路,也是粮食保障的底气所在。
为确保新加坡拥有稳定且更具韧性的鲜食供应,农业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在有限土地和海域空间里提升产量与效率。从水分到养分、从温度到光照,种植环境的每个环节都在严密监控下进行。
如今的农夫,不再只是手握锄头与渔网。他们掌握数据、感应器与智能系统,在温室、厂房和鸡舍里耕耘与养殖,用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式,为国人生产新鲜、安心的食材。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三家本地农场,看看新加坡农业如何一步步升级。
智慧温室 让蔬菜新鲜速送
绿丰农场 Green Harvest
成立年份:2019年
占地:2公顷
日产蔬菜量:2至4公吨
走进林厝港的绿丰农场(Green Harvest),仿佛进入未来农场:透明玻璃温室里,一排排叶菜沿轨道缓缓移动,工人不再弯腰插苗,而是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
绿丰占地两公顷,是东南亚最大的玻璃温室蔬菜农场。自2023年营运以来,每日可生产二至四公吨的叶菜,包括菜心、小白菜、奶白与芥兰。产品供应职总平价、昇菘、Cold Storage、Giant和Lazada,以及多家酒店与餐馆。
业务发展总监黄伟德说:“种植系统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根据蔬菜所需空间调整间距,无需预留走道,大幅减少人力与占地。”他是国华科艺农场的第四代农夫,早在2015年就开始实验不同的种植系统。
如今的温室已全面自动化——水循环再用,比传统农场节省约80%用水量;通过正压空间阻隔虫害,实现零农药种植;蔬菜成长周期也缩短约三成。
最关键的是“采收后24小时”理念:从收割、真空预冷、包装到上架,全程控制在一天内完成。蔬菜温度从30℃降至2℃-6℃,再由冷藏货车送至超市,最大程度保持新鲜。
“我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黄伟德说:“虽然本地菜价格略高,但消费者反应越来越好,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扩大经营。”
城市鱼场 用科技养出鲜味
蓝海洋水产 BOAT
成立年份:2013年
占地:7000平方英尺
月产鱼量:1公吨
在大士工业区,有一座看似普通的厂房,却是新加坡首家室内食用鱼养殖场——蓝海洋水产养殖科技(Blue Ocean Aquaculture Technology,简称BOAT)。
推开门,没有海浪声,只有水泵的低鸣。鱼池里翻腾着氧纳米气泡,水质、温度与灯光全由电脑控制。这里的鱼,从出生到成鱼,几乎没接触过海水。
创办人黄益生原是机械工程师,2018年开发出纳米垂直室内再循环水产养殖技术(Nano-Tech Vertical Indoor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NT-VIRAS)。他说:“我想证明,在新加坡也能养出高品质食用鱼。”
BOAT养殖四种鱼:翡翠鲈鱼、龙虎斑、老鼠斑与鳜花鱼(又称桂花鱼)。鳜花鱼肉质细腻,却极难人工饲养。“刚开始时,一万条鱼苗只有不到1000条存活。”黄益生回忆道:“那两年几乎天天在试验、调整水质和饲料。”
如今,养殖技术已稳定,鱼类主要供应酒店与餐馆,也在BOAT网店上架。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本地渔产,BOAT积极开发即食产品,如2021年开发了用翡翠鲈鱼制成的鱼面条与鱼浓汤,2024年开发了用龙虎斑鱼片制成的日式照烧石斑鱼片与潮州蒸石斑鱼片,最近还开发了石斑鱼块和明年新年用的黄金火锅鱼汤等。黄益生表示:“现代人忙碌,没时间煮饭。即食产品加热即可享用,更符合城市生活节奏。”
数据显示,即食石斑鱼片在本地社区销售良好。“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与安心买单,这让我们很鼓舞。”黄益生表示:“每次成功养出新鱼,让国人尝到不同风味,那种满足感很难形容。”
智能鸡舍 日产60万颗鲜蛋
成春农场 Seng Choon Farm
成立年份:1987年
占地:14.7公顷
日产鸡蛋量:60万颗
清晨五点,林厝港另一端的成春农场(Seng Choon Farm)灯光亮起,70万只母鸡同步“开工”。三条自动传送带在鸡舍中穿梭:一条运送饲料,一条传送鸡蛋,一条清理鸡粪。
鸡蛋顺着传送带滚入分拣室,经由人工智能检测系统扫描——系统比对数百万张鸡蛋照片,准确率高达99%。
这家创立于1987年的家族农场,如今由第二代掌门人许耀昆领导。22个鸡舍每日产出约60万颗鸡蛋,其中不少在两小时内就能在超市上架。
他说:“我们不仅追求产量,更注重品质与营养。”他的家族早年经营饲料厂,掌握配方优势。“我们会根据母鸡生长阶段调配饲料,让蛋黄更浓、更香。像萝卜蛋就特别富含叶黄素、维生素A和E。”
在成春农场,家族传承与科技并行。许耀昆的外甥女陈湘叡已加入农场四年,学习运营与管理。许耀昆指出:“现代养殖高度科学化,接班人不仅要懂养鸡,还得懂数据、懂市场。”
他笑说:“从父亲那一代到自己,是‘做大’;到第三代,则要‘做专、做精’。”他也指出:“这是一个必须有强烈兴趣才能坚持的行业。但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点力量,是值得的。”
认准鲜农产品标志
为帮助消费者更容易识别和支持本地农产品,新加坡食品局(SFA)于2022年推出了一系列“SG新鲜农产品”(SG Fresh Produce,简称SGFP)标志。带有此标志的产品均是在新加坡本地农场生产的。
此外,食品局也在2023年推出了“农场直达餐桌认可计划”(Farm-to-Table Recognition Programme)。根据这个计划,在鸡蛋、鹌鹑蛋、叶菜、豆芽、菇类或鱼类任何一个食物类别中,酒店、餐馆和自助餐业者(HoReCa)的本地农产品采购量只要占总承购价值的15%,就可获认可标志。
支持本地,不只是吃得安心,更是为国家粮食保障添上一份力量与韧性。下次逛超市,不妨留意这个小小的SGFP标志——那是一份来自土地的承诺,也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新鲜革命”。
【本文由新加坡食品局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