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正加剧食品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我国在考虑全球发展和实际挑战后,决定更新本土食品生产目标,同时推动全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并继续开拓多元进口源和储备食品,四管齐下加强整体食品供应的韧性。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二(11月4日)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致辞时举例说,距离新加坡千里之外的俄乌冲突,影响全球肥料和动物饲料的供应,间接导致出口至新加坡的食品受限制,凸显单一事件如何影响全球市场。

“正因如此,包括新加坡在内,许多国家一直关注食品供应韧性的问题。我们一直着眼未来以预判新的风险,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韧性。”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二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致辞时强调,推动本土食品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本土农场这些年仍取得进展。(陈斌勤摄)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二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致辞时强调,推动本土食品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本土农场这些年仍取得进展。(陈斌勤摄)

傅海燕:“30·30”是个具挑战的愿景

我国在2019年定下“30·30愿景”,争取在2030年把本地农业生产力提高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

不过,本土农产品过去六年的整体生产量,始终不达国人一成的营养需求。

延伸阅读

【速读包】政府如何四管齐下加强我国食品供应韧性?
【速读包】政府如何四管齐下加强我国食品供应韧性?
食品局四管齐下加强食品韧性 包括维持库存确保供应
食品局四管齐下加强食品韧性 包括维持库存确保供应

傅海燕坦承:“鉴于本地农业食品业规模小且发展不足、土地资源有限,以及运营成本高,‘30·30’是一个具挑战的愿景。”

但她强调,推动本土食品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本土农场这些年仍取得进展。例如,鸡蛋已占整体消费量超过30%,豆芽则超过50%。

2019年至2024年,本地鸡蛋农场、蔬菜农场和渔场的生产力都提高,分别增加50%、10%和17%。

不过,傅海燕指出,供应链中断、能源和人力成本增加等通胀压力,以及更严峻的融资环境,导致一些农场的发展延误,甚至迫使一些退场。

更新本土食品生产目标

新加坡食品局经过长达约一年的检讨工作后,考虑到农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营业环境的改变,决定重新评估整体策略,聚焦四大支柱以实现粮食韧性,包括更新本土食品的生产目标,取代30·30愿景。

新目标不再以满足整体营养需求为指标,而是改用本土食品生产量占整体消费量的比率,关注纤维和蛋白质这两种营养值。纤维食品涵盖绿叶蔬菜、蔬果、豆芽和蘑菇;蛋白质则包含鸡蛋、鱼和贝壳类。

到2035年,食品局力求把本土纤维食品产量的比率从8%增至20%;蛋白质则从26%升至30%。

拟建多租户设施 助降低业者成本

傅海燕也宣布,政府探讨建造多租户设施(multi-tenanted facility),加强土地使用效率,并通过共用设施与服务降低业者的经营成本,同时创造室内可控环境减少营运风险。

设施初期或由政府所有,相关可行性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需一至一年半时间完成,确切建造地点尚未敲定。

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全球供应链面对碎片化的风险,傅海燕强调,在食品韧性上建立更深层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尤其重要。“我们将加强与志同道合的国家政府的关系,保障运输至我国的食品供应。”

我国上个月与新西兰启动新加坡—新西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达成全球首创、具法律约束力的基本物资贸易协议,确保在危机和阻断时期,食品等必需品能够继续抵达新加坡。

主管贸易关系的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左)与越南工商部长阮鸿延(Nguyen Hong Dien)在韩国庆州签署合作备忘录。(海峡时报)
主管贸易关系的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左)与越南工商部长阮鸿延(Nguyen Hong Dien)在韩国庆州签署合作备忘录。(海峡时报)

我国也与越南签署大米贸易合作备忘录,当新加坡政府提出要求时,越南将按双方商定的条件,出口一定数量的大米到新加坡。

傅海燕说:“我们也在探索与其他国际伙伴合作,加强我国的食品韧性,相关信息将在准备就绪后公布。”

我国另两个粮食支柱是储存一定数量的大米和蛋白质等关键食品,以及开拓更多的食品进口国,降低进口源集中某区域的风险。

傅海燕强调,鉴于全球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加剧,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这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