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57人获推荐竞逐官委议员议席,推荐人数是官委议员制度设立以来第二多。
根据国会秘书处星期五(11月7日)发布的文告,官委议员的提名活动星期四(6日)下午4时30分截止,共收到57份推荐表格。
国会秘书处10月启动官委议员的推荐程序,邀请公众与工商界、工运、专业团体、社会服务组织、民间组织、大专学府,以及媒体、艺术和体育机构这七大功能组,推荐人选竞逐第15届国会首批官委议员的议席。
这次收到57份推荐表格是历来第二多;人数最多的一次为2021年,当时有61人获提名。
大选无党籍参选人“再出发” 盼为年轻人和制度发声
在今年全国大选落败的无党籍参选人陈伟洋(35岁)和劳家强(28岁),证实已提交推荐表格。两人由公众提名。
前商人陈伟洋在大选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和音频播客中表明,将竞逐官委议员议席。
他告诉《联合早报》,公众对国会议员、非选区议员和官委议员制度之间的区别,普遍存在不了解。“我挺身而出为人民服务,希望能鼓励人民更多地了解这些制度,也鼓励其他优秀的候选人竞逐议席。”
有57人争取成为官委议员,在国会殿堂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目前没上班的劳家强对此感到鼓舞。他希望针对就业保障、生活费和房屋课题,为年轻人发声。
在今年5月3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陈伟洋在蒙巴登区取得36.18%的选票,不敌人民行动党的吴诗琪;劳家强则在拉丁马士区的三角战中,获得23.52%的选票,败给行动党的杨益财。两人都保住竞选按柜金。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副教授瓦利德(Walid Jumblatt Abdullah),早前在YouTube节目中表明有意竞逐官委议员议席。针对《联合早报》有关是否提交了推荐表格的提问,他说将在日后发言。
受访的政治观察员和前官委议员普遍认为,本轮提名踊跃显示人们仍看重这个制度,觉得官委议员在国会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铄翼国际事务高级分析师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受访时指出,民众对于官委议员制度的看法向来分歧。两名官委议员在今年全国大选前辞职,其中赛义德哈伦代表行动党参选,过后还获委任为政务官,更是引发民众对官委议员中立性的讨论。
穆斯塔法说,整体人民对官委议员制度仍有信心,认为这个制度在加强国会无党派声音方面是有价值的,本轮才会有多达57人接受提名,愿意站出来为人民发声。
前官委议员王丽婷对于人数创下第二多,并不感到意外。她指出,国会第一会期的官委议员议席通常有较多人角逐,可能是受到全国大选的热情所带动。第14届国会第一会期(即2021年)有61人获推荐,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会期的提名人数降至30个。
“一些人或许觉得获委任为官委议员,是通往政治生涯的捷径,所以接受提名,推高推荐人数。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我个人希望这样的情况并不存在。”
学者:官委议员助引进独立声音 让公众更理解政策
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的陈庆文副教授也曾担任官委议员。他认为,官委议员不属于任何政党,在针对法案提出疑问或表达担忧时,执政党往往会更耐心地作出回应。这对于人民更好地理解政策有很大帮助。
“本届国会只有两党议员,官委议员的存在尤为重要和具有价值,在辩论政策和热点课题时能引进不同的独立声音。”
官委议员制度于1990年启动,最初只有两人,1992年增至六人。 国会1997年7月三读通过新加坡共和国宪法(修正)法案,把官委议员人数增至最多九名。官委议员的任期通常是两年半。
接下来,国会议长谢健平领导的八人国会特别特选委员会,将评估和商讨官委议员人选,包括咨询议员,然后向总统提呈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