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厦门公会出版《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集结12篇涵盖教育、饮食文化、民间信仰和建筑等方面的论文,希望加强各界对闽南文化的认识。

2023年,厦门公会在欢庆85周年之际,举办“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讨论语言、饮食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节庆等多方面议题,当时汇聚各地闽南文化学者、历史专家和文化界人士。研讨会的举行获得不俗反响,厦门公会因此决定将此编辑成论文集,随后着手组织编委会,邀请学者撰写文章,便于存档和流传。

《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主编是本地文史研究者柯木林,论文集获国家文物局和新加坡宗乡会馆基金支持。全书分为五类内容,包括泛论、文化教育、民间信仰、闽南建筑和余论,收录文章共12篇。

厦门公会会长汪家裕提到,厦门公会自1938年成立以来,致力敦睦乡谊,传播中华文化,自从举办“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后,决定继续发挥民间力量,将这系列文化议题编辑成书,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对闽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和归属感。他说:“今年新加坡建国一甲子,论文集的出版,也算是给国家的献礼。”

研究华人庙宇和民间信仰的丁荷生教授,为这本论文集写了九皇大帝信仰的各种解释。他提到,九皇大帝信仰是闽南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东南亚具有深远影响力,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很少,民间众说纷纭。他尝试以《九皇大帝信仰的不同信仰》一文梳理脉络,并提到本地的九皇爷诞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而且有数字化和引入科技的倾向,提供一种有趣视角。

延伸阅读

厦门公会出版论文集 记录闽南文化传承与演变
厦门公会出版论文集 记录闽南文化传承与演变
徐芳达:会馆需以全面长期计划 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徐芳达:会馆需以全面长期计划 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获得国家文物局和新加坡宗乡会馆基金支持,是厦门公会的SG60国庆献礼。(白艳琳摄)
《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获得国家文物局和新加坡宗乡会馆基金支持,是厦门公会的SG60国庆献礼。(白艳琳摄)

许源泰教授的文章是《新加坡的闽籍华校》。柯木林认为,华族先贤重视教育,而教育本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许源泰所写文章,将时间线聚焦在1849年至1950年代,谈论闽帮领袖在教育事业的传承、发展和贡献,也提及一些教育史上鲜为人知的往事。

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柯木林、李金生、梁金群、钟天祥、林源福、江柏炜、林孝胜、林德顺、赖素春、吴杰明与覃微慧的文章,内容谈及闽南方言对峇峇语的影响、迎神赛会、新加坡福建社群建筑概述、肉骨茶起源析论,以及福建地方戏等等。

柯木林说,这本论文集从筹备到出版面世,花了两年时间。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至今,闽籍人士贡献良多,不容忽视。他在导言中提到,本书历经诸多学者的深刻思考与学术碰撞,展现出闽南文化在新加坡生根发芽的丰富面貌,每篇文章都记录了闽南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结果,也在在诠释了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

前政务部长、厦门公会荣誉顾问曾士生说:“清末民初,大量福建人下南洋,有如又一次衣冠南渡,把丰富的传统文化带来东南亚,与此地文化产生交流碰撞。闽南文化在本地文化的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希望厦门公会这次出版论文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各界人士回顾传统文化对新加坡本土文化的贡献,并在尊重别人文化的大前提下,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使其在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始终扮演应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