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报的滥觞,到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再到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变革,新加坡国立大学华文媒体副修课程将历史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华文媒体的兴趣,培养新一代的华文媒体人才。

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与国大、中国清华大学联办中文系华文媒体副修课程,首批学生于今年8月开课,首个学期开设了华文媒体专题,以及华文媒体与社会两门课。

其中,华文媒体与社会是华文媒体副修文凭的必修课之一,本学期课程分为两部分,上半学期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授课。结合清末历史,她从近代报业的诞生,一直讲到当代中国在数码时代的媒体变革;课程下半部分,由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授课,讲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传统媒体在时代洪流下的转型。

李慧玲说:“我们讲历史时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空间上从中国到新加坡,既可以看到历史上两地新闻发展的互动,同时也有各自的路径。在谈新闻史的过程中,其实也结合谈一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

她说,辅导课和布置的作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意尝试,不是写一份报告,而是针对某些主题,引导他们利用研究或做新闻的手法,发挥创意呈现。这样有历史,也有实践,希望有一点厚度,也有趣味。

延伸阅读

逾300幅名家藏品罕有展出 庆新中建交35周年讲述文化历史渊源
逾300幅名家藏品罕有展出 庆新中建交35周年讲述文化历史渊源
华文媒体集团与国大清华 联办华文媒体副修课程 
华文媒体集团与国大清华 联办华文媒体副修课程 

陈昌凤指出,相较于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课程,她在准备华文媒体专题课程时,所有内容都经过重新设计,涉及更多元广阔的知识面,降低了专业门槛,并增加了学生参与度,以适应新加坡不同背景和非专业的学生,让学生拓宽思维,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这门课程不仅有主修中文系的学生报读,也吸引了不少其他科系的学生。李慧玲认为,有多元背景的人才,对媒体工作是好事,当然并非所有的学生日后都会从事新闻工作,能在大学期间让更多学生了解媒体的运作、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兴趣和提高媒体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系学生申请华文媒体副修:学习收获远超预期

大二学生郑思妘(20岁)说,尽管她主修化学专业,但她不想在大学期间完全脱离中文的学习,因此在查看中文系开设的课程和副修选择时,了解到华文媒体副修的相关课程。

修读华文媒体与社会后,收获颇丰的郑思妘决定下学期正式申请华文媒体副修,并修读一到两门相关课程,以系统地学习华文媒体的知识和技能,继续拓宽媒体领域的知识面。“小组作业使我学到了很多,我们不仅要呈现新闻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还要去思考背后的深远影响。这部分学习收获远超过我原本的预期。”

在华文媒体专题课程中,学生们前六周会学习人工智能时代思维、舆论生态和新闻业的变革,后六周则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定义、记者编辑的基本素质等课题,并进行新闻实践的模拟采写。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说:“联合开设这个华文媒体副修课程,正是为了延续中文系一贯的社会使命,那就是为新加坡培养优秀的华文媒体从业员。我们很高兴有不少选这两门课的同学,有意愿进一步副修华文媒体课程。”

他说,希望这两门课关于新闻史和当代华文媒体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讨论,能刺激学生从学理的角度思考华文媒体的未来,也希望能鼓励他们考虑毕业后从事和华文媒体有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