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发展局净赤字在连续四年上升后回落,上财年达63亿4000万元,比前个财年的67亿7500万元减少6.4%。

受访学者认为,建屋局赤字虽回落但仍处高位。随着未来几年组屋供应扩大、建造成本和津贴支出上升,预计赤字会维持在高水平。

建屋局星期二(11月11日)发布2024/2025年度报告。截至今年3月底,2024财年的净赤字主要源自“居者有其屋”计划,包括兴建与销售预购组屋,以及发放购屋津贴等支出,共达55亿1000万元,占总赤字近九成。这比前个财年的62亿2500万元减少约11%。

这包括:销售组屋的毛亏损(17亿7000万元)、在建项目和扣除完工项目拨备后的预期亏损(26亿9000万元),以及向转售组屋与执行共管公寓买家发放的公积金购屋津贴(8亿8100万元)。

赤字减少主因是新项目开建时预期亏损减少

建屋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指出,赤字减少主要因为新项目开建时的预期亏损减少,反映出由于利率下降,融资成本缩小,所以预期损失相应降低。

延伸阅读

未来数年推出更多新组屋 建屋局赤字料继续扩大
未来数年推出更多新组屋 建屋局赤字料继续扩大

建屋局局长陈明锐指出,高位赤字反映当局全力为新加坡人提供可负担和优质住房的承诺。过去一年,当局持续稳定提供预购组屋,开建约2万3600个新单位,以应需求。

此外,随着市镇和组屋逐渐老化,建屋局加大对现有组屋单位和邻里环境的翻新力度,以维持社区活力和宜居性。当局在翻新计划上投入5亿3200万元,比2023财年的3亿9600万元增加34%。

支出上升主要是因为更多“居家改进计划”(HIP)项目在2024财年进入施工高峰期。

2024财年,组屋附属设施方面的支出5亿7000万元,比前财年增加约28%,主要用于电力负荷提升工程,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座教授程天富受访时说,建屋局的赤字虽下滑,但仍接近历史高点,约为冠病疫情前的三倍。据他分析,赤字仍高主要因住房需求强劲、建筑与土地成本高企,以及确保组屋可负担需要大量津贴。

至于赤字略减,主要反映了冠病疫情期间的延误项目陆续完工、建造成本趋稳,以及利率下调促使融资成本下降。

为应对国人的住房需求,建屋局早前宣布将在2025年至2027年,推出约5万5000个新组屋单位,其中在2026年和2027年每年推出约4000个等候时间较短的单位。

程天富认为,随着供应增加,未来几年建屋局的赤字仍会维持在高位。此外,由于更多组屋老化,维护与翻新工程也需要额外拨款,这会进一步增加财政压力。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早前受访时透露,政府正在检讨预购组屋的申请条件,包括是否下调单身者的购屋年龄限制,以及是否调高家庭月入顶限。

至于这些放宽购屋限制的调整会否进一步推高赤字,程天富预计影响有限,因为赤字多少主要由供应量与建造成本决定,而不在于多少人符合申请条件。

“若提高收入顶限,新增的购屋者多数是较高收入的群体,他们获得的津贴通常较少,反而可能减轻整体的津贴负担。至于单身者,他们所获的津贴一般仅为家庭申请者的一半,对预算的影响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