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文泰的一角,有个不起眼的小摊位,却常吸引食客驻足,四溢的香气仿佛把人带到缅甸的街头。

金文泰2道第382座食阁内的“小缅甸”(Little Myanmar),是缅甸美食爱好者的聚集地。摊主觉觉林(Kyaw Kyaw Lin,48岁)来自缅甸曼德勒,19年前到新加坡攻读工程学。2019年,他创办小缅甸,希望让旅居本地的缅甸人吃到家乡味。

摊位获清真认证,并售卖多款面食,包括掸邦米线、缅式椰浆叻沙、蒸鸡面和奶油嫩豆腐面,以及深受本地顾客欢迎的鸡肉手抓饭。

觉觉林受访时说,起初顾客多是缅甸人,如今越来越多本地人也会特地前来尝鲜。“摊位卖的都是我最喜欢的家乡菜,但我稍作改良,让味道更贴近本地人的口味。”

谈及为何当起小贩,他说自己从小就爱吃,也喜欢下厨。做过多份工作后,他决定靠自己的手艺闯一条路。他回忆,八九岁便跟随母亲和邻居学习烹饪,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帮母亲做饭,也常在邻居或长辈做菜时旁观学习。

延伸阅读

置身气候协商与行动中心 传递新加坡故事
置身气候协商与行动中心 传递新加坡故事
狮城选手河南折桂 成麻将赛事首名外籍“王中王”
狮城选手河南折桂 成麻将赛事首名外籍“王中王”

如今,他已在新加坡扎根,有四个孩子。他坦言,孩子都会做饭,这是基本生活技能,但小儿子对缅甸传统菜特别感兴趣。谈到孩子会否接手生意,他说:“我不会强迫孩子,如果他们有兴趣和热情,自然会走上这条路。”

工作辛苦热爱不减 盼当局协助解决人手荒

开档以来,觉觉林每天在摊位工作14至16小时,每两周才休息一天。尽管辛苦,他依然热爱这个工作,但他坦言,人手不足和成本高涨,让扩展生意变得困难。

“我曾试着开第二家店,但两个月后因人手不足不得不关门。”

他说,本地员工大多无法应付长时间工作,即使培训后,也坚持不了多久。目前摊位靠着妻子和两名缅甸员工一起打理。

他认为,这不仅是个人生意问题,更是整个小贩行业的共同挑战。多数小贩依赖外籍劳工,但成本高昂,小本经营难以维持。他希望政府建立更灵活的人力资源制度,让小贩持续经营并培养下一代小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