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传染病的防控形势平稳,传染病管理局属下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持续在社区定期采样,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并推动数码化工作,以更早识别潜在威胁。

这个国家级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随着传染病管理局的设立,实验室也纳入当局的管理架构,负责统筹全国实验室的防控与应对工作。为“走在病毒前头”,实验室每周都会从社区和其他实验室收集样本,建立基线数据,确保一切异常迹象都能及早发现。

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科学项目署助理署长(细菌学)洪丽婷博士指出,实验室2020年11月起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比较不同患者的结核菌基因序列,确认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从而追踪传播链。

她举例说,2022年惹兰红山出现结核病感染群,到了2024年,又发现10起与这个感染群有关联的新病例。正因为实验室持续进行采样与测序,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样本进行比对,才促成当局在惹兰红山一带展开强制检测,及时找出更多潜在的活跃病例。

本地结核病新病例连续六年减少

自2020年以来,实验室已分析超过7000份结核阳性样本。根据卫生部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本地结核病新病例已连续六年减少,2024年活跃型结核病新病例为1156起,比2023年的1201起,减少3.7%。尽管如此,结核病的追踪与监测从未松懈。

延伸阅读

黄总理:设立新机构就像买保险 传染病管理局确保应对大流行病有效可持续
黄总理:设立新机构就像买保险 传染病管理局确保应对大流行病有效可持续
两学前中心筛查结核病 五职员结果呈阳但不具传染性
两学前中心筛查结核病 五职员结果呈阳但不具传染性

传染病管理局结核病署署长黄熙玲医生说,大部分感染群来自家庭传播,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未透露真实接触对象,或已遗忘相关接触。此时,实验室的基因比对,就能帮助发现这些“隐藏关联”,揭示潜在的传播链。

通过实验室的报告找出关联只是第一步,结核病署接下来会展开接触者追踪,收集患者过去三个月的活动与行踪。

负责追踪接触者的结核病署公共卫生人员陈圯铃说,她平均每天访问三名潜在接触者,须花大量时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与社交活动,并实地走访可能的聚集地点。

“一些受访者对结核病存在认知误区,或担心社会污名而不太配合调查。事实上,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洪丽婷说,冠病疫情后,实验室加快了数码化与自动化步伐,例如增设可一次处理多份液体样本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启用数码信息管理系统,显著提升效率。

“至于人工智能,我们仍在探索,毕竟我们的工作是很严谨的,运用人工智能前,须要更多的核实验证。”

她说,传染病管理局成立后,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变得更顺畅,程序简化、协作效率提升。“这正是我们在真正面对疾病暴发时,最关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