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牛车水大厦二楼熟食中心的“才伟鱿鱼”,现由第三代传人陈铭涵(39岁)掌舵。他自小看着爷爷奶奶贩卖糕饼和鱿鱼酥等小食长大,家中飘散的烘焙香味,是他最深的童年记忆。

他后来进入南洋理工大学就读电气与电子工程,毕业后曾在电信公司第一通(M1)当工程师,做了三四年。

2014年女儿出世后,他希望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照顾父母,于是放弃高薪工作,回到牛车水接手父母的档口,继续售卖爷爷传下的耳朵饼和奶奶的鱿鱼酥。

“现在在小贩中心现场烘制并售卖耳朵饼和鱿鱼的摊位,全新加坡估计只剩我们这一家了。”

陈铭涵展示着他爷爷奶奶传下的食品手艺——耳朵饼(左)和鱿鱼酥。(邝瑜慧摄)
陈铭涵展示着他爷爷奶奶传下的食品手艺——耳朵饼(左)和鱿鱼酥。(邝瑜慧摄)

鱿鱼酥的烘烤方法传承自奶奶。早期使用碳烤,热度不均匀,鱿鱼容易焦。父亲后来在陈铭涵出生那年设计了自动烤炉,这台烤炉至今仍在使用。

延伸阅读

金文泰藏“小缅甸” 家乡味吸引两地人
金文泰藏“小缅甸” 家乡味吸引两地人
置身气候协商与行动中心 传递新加坡故事
置身气候协商与行动中心 传递新加坡故事

童年回忆充满味道

陈铭涵回忆,爷爷在1970年代于大成巷的住家做生意,当时制作蝴蝶造型的饼,一只只炸好后摆卖。后来开设食品厂并引进切割机后,“蝴蝶饼”才从中间切开,变成今天的耳朵饼。

“我从小看爷爷做饼,也自小吃这些食物,爷爷奶奶照顾我的记忆,都被这两种食物味道围绕,所以决定回来继承家传手艺。每次做着这些食品,仿佛回到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爷爷在勿洛的食品厂后来因政府征用土地被迫迁出,之后一度在四美租厂继续生产和批发。随着时代变化,家族事业最终在小贩中心落脚。

陈铭涵认为,外头再也找不到相同的味道,只能由他亲自动手做,才能把当年的味道留住,继续传承下去。

“很多老顾客也是因为童年记忆,回来找我们。食品是很奇妙的,当我们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不只是味道,还有当年和亲朋好友一起的回忆。不管什么食物,只要用心制作,都会勾出这些回忆。”

谈到当年决定转行回家帮忙,陈铭涵透露,父母起初是反对的。“父母心都一样,怕孩子辛苦,都希望我能在企业好好打拼,不必像他们一样吃苦。”

说着,他不禁红了眼眶,但强调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只希望把生意越做越好,不辜负爷爷奶奶的手艺,以及父母对他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