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华语,它也说华语;你英语和华语参杂着说,它还是用华语回复。

这就是最新的人工智能母语学习软件工具“语言学伴”(LangBuddy)的功能,它由政府科技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发。合作双方星期四(11月13日)在第二届政府科技创新日(GovTech Innovation Day)活动上,展示了这个帮助学生操练母语的新工具。

“语言学伴”不仅适用于本地四种常用语言,而且可切换小学、中学、初级学院等不同的母语学习水平,还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参与这个项目的政府科技局产品经理陈萍(35岁)受访时说:“本地的语言环境以英语为主,LangBuddy可以为母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加他们的信心。”

据她介绍,政府科技局和教育部的六名人员从今年2月开始这个研发项目,不到两个月就开发出“语言学伴”软件。政府科技局利用现有商业软件和研发平台,教育部提供内容支持,合力为本地学生量身定制了这个练习母语的工具。

延伸阅读

国际调查:教师采用人工智能教学比率 新加坡全球第二高
国际调查:教师采用人工智能教学比率 新加坡全球第二高
李智陞:学生使用AI为丰富学习而非取代学习
李智陞:学生使用AI为丰富学习而非取代学习

明年试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语言学伴”从今年3月底开始,先后在10所中学和初院试用;至今,已有约300名华族和马来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各自母语能力尝试了新工具。明年,“语言学伴”的试用范围将扩大到更多小学高年级和中学。

陈萍说:“目前市场上有不少语言学习软件,但未必符合本地语境,譬如,它们大都说‘中文’而不是‘华文’;说‘鱼丸面’,而不是‘鱼圆面’;用‘菜市场’,而不是‘巴刹’。”

记者尝试用华语和英语与“语言学伴”聊天,它对答如流。例如谈到巴刹课题时,它用了午鱼(threadfin)、文东姜等词汇,还能够把英语转换成相应的华语。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助理司长许庆安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受访时指出,由于涉及使用屏幕时间,教育部和政府科技局对于在小学推广“语言学伴”持谨慎态度。

“此外,我们仍希望小学生多和其他人交流,避免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受影响。……我们关注孩童的屏幕时间和社交体验,但对于人工智能的潜力感到乐观,会继续探讨如何使用。”

经营家族建材生意的陈春燕(48岁)有两个孩子,15岁的女儿上中三,11岁的儿子上小五。这两个孩子就和许多同学一样“不习惯”说华语。

陈春燕说:“他们平时基本不说华语,即使我用华语提问,他们也会用英语回答。他们也几乎不看华语新闻,对华语学习缺少兴趣,更抗拒死记硬背。”

这个妈妈初步了解了“语言学伴”之后,认为它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合适的说华语机会,希望它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伴以不同网络头像(avatar)和孩子进行交流,希望它能听懂孩子不太标准的发音,善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和他们建立起朋友的关系。”

近年来,当局不断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母语教学。教育部母语处前年就宣布将与新加坡全国人工智能核心计划合作,开发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的人工智能口语练习器。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刘洁敏,星期四在政府科技创新日展会上走访了“语言学伴”等多个展位。她在活动上发言时说,更新公共领域的数码系统并不简单,但势在必行。

“这不仅仅关乎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而且要确保创造出的新系统灵活、可扩展,在未来日子里跟我们一起成长。”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刘洁敏,11月13日在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行的政府科技创新日上,呼吁公共服务领域勇于推陈出新,善于使用新技术。(张俊杰摄)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刘洁敏,11月13日在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行的政府科技创新日上,呼吁公共服务领域勇于推陈出新,善于使用新技术。(张俊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