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进脱碳化,须先有能力估算现有的碳足迹,以便确定如何着手。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国际伙伴合作,整理各种医疗产品的碳足迹,为全球医疗体系的减排进程提供指引;预计新数据库明年初启用。
这个名为Lancet MedZero的公开数据库由国大、医学期刊《柳叶刀》、泰国卫生干预与技术评估项目基金、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美国东北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力研发。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30)新加坡馆在巴西贝伦时间星期五(11月14日)早上,为新数据库举行推介会。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可持续医学中心主任瓦特斯教授(Nick Watts)星期四(13日)傍晚在COP30现场告诉《联合早报》,国大研究团过去两年深入研究不同医疗产品的碳足迹,过程中与外国学校和《柳叶刀》等多方建立了伙伴关系。
医疗体系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约5%。然而,全球使用的200万种医疗产品中,拥有碳足迹数据的不到1%,这显示人们对医疗保健临床服务的精细碳排数据知之甚少。
瓦特斯指出,如果不能详尽了解医疗体系的碳排放情况,要具有针对性地减少碳足迹是非常大的挑战。
创建公开数据库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个中央数据平台,让各医疗体系把相关数据纳入卫生技术评估,为采购流程、制定卫生系统政策,以及日常的临床实践等提供指引。
有了细致的相关数据,医疗机构可识别排放量较高的医疗器材和流程,从而设法调整成更环保的运营模式,提升医疗体系的脱碳能力,推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评估一个医疗产品需2至12个月
评估一个医疗产品整个周期的碳排放一般需要2至12个月;换言之,要评估200万个医疗产品,就得花33万3000人年(person-years)的分析能力,这并不实际。
为完善数据,团队针对重点产品进行审核,再与现有学术文献和行业报告中的数据互补。团队也采用材料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等创新方式,加速数据收集,提高效率。
团队接下来将展开全球咨询,寻求专业知识和支持,并通过收集更多数据,确定计算碳足迹的最佳方式,确保平台提供的分析质量高且适用。
瓦特斯说,数据库启用后,使用无须付费。“要想推动医疗体系参与,就必须降低获取数据的门槛。这个项目的宗旨是造福全人类,所以它得是免费的。”
根据我国首个医疗领域碳排放报告,本地医院和诊所每年排放约41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本地140万户家庭用电一年以上的碳排放量。
我国的碳排放量虽然比其他先进经济体低20%,但人均医疗碳排放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