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苦撑24小时营业生意,78岁老母亲忙到脚肿入院,芽笼40年老字号永和豆浆油条大王店家,急寻有心人传承台湾古早味,以30万元卖秘方,要不然就要在本月底熄灯。
七八十年代的芽笼灯红酒绿,24小时营业的“永和豆浆油条大王”(简称“永和豆浆”)是不少酒客醒酒解馋的好去处,目前由第二代传人董汉中(46岁)打理。
他星期四(11月13日)受访时告诉《新明日报》,父亲董戎于1986年将著名的台湾小吃豆浆、豆花、油条、烧饼等引进新加坡,并在芽笼开店,至今已快40年。
接手生意10年的董汉中说,疫情过后,店内生意黯淡不少,加上长期面对人手短缺和成本上涨等问题,日常经营越发困难。目前,24小时营业的老店全靠他、78岁的老母亲和三名员工在苦撑。
“由于营运成本高,即使只剩下五个人,我们也只能继续全天候营业,希望薄利多销,赚一点是一点。”
董汉中指出,随着老员工退休,工人难请,如今白天只剩下两名全职员工,晚上则由他和另一名职员负责看店。
董汉中:失败的不是永和而是我
“母亲每天下午五点就到店里帮忙,忙到凌晨三点才回家,两周前更因劳动过度引发腿部发炎,入院三天,这让我决定出让招牌。其实,我也考虑了快一年,而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店里。我一个人累无所谓,但妈妈本该享福的年纪,还工作到进院,我真的觉得很心疼。”
他说,此前曾有人主动提出合作,但因无暇细谈而一直搁置。此次,他想要售卖秘方,主要希望能将这老字号传承下去,否则或在本月底结业。
“我开价30万元卖秘方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希望有人能接手‘救永和’。买家除了可以得到永和的招牌和秘方,我也会亲自指导。”
谈及出让招牌,董汉中言语间透露着无奈和自责。他说,针对结业的打算,曾向父亲道歉,但父亲仅说道:“你决定,是大环境不好,和你没关系”。
他指,他曾尝试另寻出路,包括开设中央厨房和点餐亭(kiosk)等,让“永和豆浆”用不同的方式存活,但成效不大。
“前阵子,我和朋友在乌节路远东商业中心开设一家外带式门店(Yong He 1986),回响还不错,可见‘永和’这招牌还是有发展潜能。失败的不是永和,而是我,我真的不希望永和败在我手上。”
完整报道,请翻阅2025年11月14日的《新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