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印族同胞的祖辈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不同地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信仰,但都怀着同样的对更美好未来的期望来到新加坡,彼此交流、融入,组成印族社群,编织新加坡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我国多元种族、多元信仰和多元文化社会的缩影。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星期五(11月14日)在印族文化馆(Indian Heritage Centre)10周年晚宴上致辞时说,设立印族文化馆就是为了讲述这段新加坡印族社群融入并成为国家认同重要部分的故事。

坐落在小印度的印族文化馆2015年开幕,拥有400多件特色展品,在无数伙伴与捐赠者的支持下,如今已成为本地印族社群的交流中心,也是很多友族和外国游客了解本地独特印族文化的起点。

黄总理说,像印族文化馆这样的机构,让人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过去,也能对当下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指出,印族先辈怀着共同的决心,希望在新加坡成就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他们扎根于此,在从政府到商业和艺术体育的各行各业,都做出了持久的贡献。他们不仅塑造了社区,更塑造了我们的国家……你们不止是在新加坡的印族人,你们是印族新加坡人。

延伸阅读

黄总理李资政吁各界拒绝身份政治 维护世俗多元种族原则
黄总理李资政吁各界拒绝身份政治 维护世俗多元种族原则
黄总理:我国鼓励各社群重视传统 相互交流扩大共同空间
黄总理:我国鼓励各社群重视传统 相互交流扩大共同空间

“和印族社群一样,新加坡是一幅由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交织而成的画卷。我们的多样性不必也不能分裂我们。当我们相互尊重和颂扬彼此的文化时,多元将成为我们的力量和团结之源。”

展品首次大规模换新 60物件编绘印族与新加坡故事

印族文化馆开幕至今已接待超过180万名参观者。印族文化馆主席拉惹加南(R Rajaram)在致辞中介绍,去年接待的参观者中,有约七成是非印族。“他们不止参观,更参与到我们的各式活动中,培养了更深的社区归属感”。

他也特别感谢为了文化馆发展做出贡献的社区伙伴。今年以来,文化馆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32万元捐款。

展望下个10年,文化馆希望向先辈学习,大胆构想如何让文化遗产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焕发光彩,让访客能够亲身感受历史的脉动。这包括与年轻群体进行更多互动,邀请他们通过新的叙事和艺术合作,重新构想自己的文化遗产。

配合SG60,印族文化馆也特别选出60件来自国家收藏和社区伙伴租借与捐赠的物件,进行首次大规模展品换新。其中30件聚焦本地印族社群根源的展品,已从今年5月开始展出,第二批则从11月开始展出。

这些展品更多聚焦印族同胞在新加坡的发展,展示先辈在建国之路上对贸易、社区、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贡献。

我国第一位东运会马拉松女子冠军惹耶马尼(K. Jayamani,左),将自己在赛场上穿过的衣服和跑鞋,以及获颁的最佳女运动员奖杯,借给印族文化馆展出,并向黄循财总理介绍这些展品。(淡米尔之声)
我国第一位东运会马拉松女子冠军惹耶马尼(K. Jayamani,左),将自己在赛场上穿过的衣服和跑鞋,以及获颁的最佳女运动员奖杯,借给印族文化馆展出,并向黄循财总理介绍这些展品。(淡米尔之声)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前总裁华拉保绍博士(Dr N Varaprasad)捐出了一张父亲在印度国民军时期的老照片,以及一个从祖母传到母亲、跟随他们一家从印度来到新加坡的铜制烧水桶。他的父亲纳塔拉詹(S Nararajan)是印度纯艺术协会创办人之一,也是印度教基金管理局的首位主席。

华拉保绍受访时说,除了希望更多人了解他的父亲对本地社会所做的贡献,也希望通过捐赠物品,让印族文化馆有新的展品,吸引人们多来几次。“历史文化不是一次性的参观学习,而是应该在不同人生阶段,常看常新。”

过去10年里,士拉马特(Selamat Bin Anoor,61岁)带领团队为印族文化馆搬运、处理了许多展品。他面对不同时期、不同材质,却同样蕴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种物件,都会细心谨慎处理,确保每件展品能以最好的姿态对参观者展示。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爱上了许多友族的特色物件,对印族精致细腻的金饰和项链更是情有独钟,经常会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