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儿子突发下肢疼痛,无论X光、磁共振成像和骨髓检查都查不出原因,远赴澳大利亚求医也无果。直到10年后,一家人接受了基因检测才终于揭开了谜底。

阿南德(58岁,律师)的儿子在2002年出生,两岁时开始出现下肢疼痛问题,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疼痛,没想到情况持续恶化,一家人从此经历了10年的煎熬。

阿南德带孩子四处检查,但多项指标均正常,连骨髓检查也未发现异常。一家人辗转各大医院和不同专科,都未找到病因。他们也带儿子远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求医,但依然毫无线索。

直到有一天,儿子疼痛难忍又不愿去医院,父亲无奈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建议再到国立大学医院接受专科复查。儿子在医院进行了肾脏活检,结果显示他患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

阿南德告诉《联合早报》,他和妻子都没有肾病史,儿子也没有遭受过创伤或感染,想不通为何孩子会患病。一家人饱受未知和自责带来的精神折磨,“我们一直责备自己,纠结是不是孕期做错了什么”。

延伸阅读

精准医学第三阶段招募40万人参与 进行基因测序了解疾病发病因
精准医学第三阶段招募40万人参与 进行基因测序了解疾病发病因
全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检测计划 逾200人同意受检
全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检测计划 逾200人同意受检

儿子12岁时,邱德拔—国立大学儿童医疗中心的小儿肾脏、透析与肾脏移植科高级顾问医生黄嘉慧副教授,找到他们参加全国精准医学计划第二阶段下的研究,进行基因测验。阿南德说:“我看到了希望,马上答应了。”

黄嘉慧副教授告诉《联合早报》,测验仅需阿南德、妻子和孩子各提供一管血液,约一年后便查出病因。检测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各自携带一个缺陷基因,而他们的儿子遗传了这两个缺陷基因。

阿南德说,这虽不是令人欣喜的答案,但总算是拨云见日。“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孩子骨髓检查时,手术室里钻头穿骨的声音。十年的求诊、十年的验血、十年的精神折磨,原本可能只需一次基因检测就能解决。”

现年24岁的儿子在接受肾脏移植后,已恢复正常生活。阿南德在星期五(11月14日)举行的全国精准医学计划第三阶段推介仪式上发言分享经历时,也呼吁将基因检测纳入罕见病的标准诊疗流程,现场不少听众感动落泪。

黄嘉慧副教授指出,在全国精准医学计划的第三阶段中,符合条件的病患可获费用补贴。据了解,在其他情况下,自费进行基因检测的费用约为800元至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