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上初级学院的目标,理科较强的丽玲下定决心,加强在历史和社会学人文科的学习。去年O水准考试显示,她的人文科成绩大有进步。
17岁的丽玲(化名)今年升上初院,她也凭着良好的学习表现和态度,获颁寄养青年计划的学业奖。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每年为参与寄养计划的儿童和青年颁发奖项,肯定他们在学业、体育和艺术以及品德的好表现。这次共有24人获奖,其中两人在多方面展现能力,获得“杰出表现奖”。
丽玲与寄养家长刘美仪一同出席星期六(11月15日)举行的颁奖活动。丽玲今年中开始与刘美仪一家人生活,她感谢刘美仪过去几个月以爱与耐心帮助她融入家庭。
寄养计划帮助的对象是被家人遗弃、忽略、虐待,或因家长健康、经济等问题无法获妥善照顾的孩童和少年,为他们安排能给予照顾的寄养家庭,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在亲生父母有能力时,与原生家庭团聚。
律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在颁奖礼上说,这一奖项不仅是肯定这些儿童和青年的表现,也肯定他们在克服挑战和追求理想时体现的毅力。
他举青年亚当(化名,15岁)为例,亚当有读写障碍,在寄养家长等的支持下克服挑战,在小六会考取得不错成绩,上中学后也在学生军团、学生理事会展现领导能力,还曾带领全班在足球赛取胜。与亚当一样,每个寄养儿童成长的背后都有寄养家长付出的爱和支持。
蔡瑞隆说:“只有获得寄养家庭和社群的有力支持,我们的寄养儿童才能茁壮成长,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获重视与爱,绝不孤单。研究一致证明,相较于收容所照护,在家庭得到的照护更个人化、稳定和有效,可为儿童带来更好的社交、情感和心理健康成效。我们希望有更多家庭支持,加入寄养家长行列。”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为此不断检讨并加强对寄养家长的支援,尤其是要鼓励更多家长照顾13岁及以上青年。从今年10月起,照顾青年的家长可获得的每月津贴已从1100元增至1300元。照顾有特殊需求或患病青年的家长则可获1800元,比原有的1500元多。
截至2024年12月,有633户家庭加入寄养计划,530名儿童和青年获照顾。
刘美仪(66岁,幼儿园校长)与丈夫2015年参加寄养计划,首个对象是一名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照顾他长达八年,直到他回到原生家庭。丽玲已是他们代养的第四名孩子。刘美仪受访时说,孩子应该在一个安全、有人关怀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与丈夫都觉得寄养计划很有意义,女儿也很支持。
丽玲从10岁开始住进寄养家庭,因住家离学校太远等原因,先后得更换寄养家庭,现在与刘美仪一家生活还不到一年。她说:“我起初比较沉默,他们会鼓励我表达想法。我很感谢他们给我时间适应,不给我压力。”
对于获奖,她感到惊喜,这将鞭策她再接再厉,考上大学。各奖项得主可获200元礼券,“杰出表现奖”则有300元礼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