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在2030年代开始建设一系列海岸防护设施,整个工程预计长达20年甚至更久,以填补海岸线上的防护缺口,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

公用事业局副总裁(防洪韧性)许良琪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透露,当局也会研究是否同步翻新一些通向大海的排水渠,以提升它们的排水功能。

为更全面规划、设计和落实海岸防护方案,降低水患风险,公用局在约三个月前进行重组,把海岸防护署和集水区与水道署这两个部门,合组成防洪韧性组(Flood Resilience Cluster)。

海岸防护署约五年前成立,主要负责海岸防护设施的规划,确保能阻挡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集水区与水道署的前身则是旧环境部旗下的污水和排水部门,这个部门后来调属公用局,并于2006年6月正式改名集水区与水道署。它负责管理全国排水系统、防范内陆水患,并在发生淹水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负责全岛17个蓄水池的水质管理。

延伸阅读

东北季候风即将吹来 公用局提醒做好防范措施  
东北季候风即将吹来 公用局提醒做好防范措施  
公用局助资2200万元推进护岸研究 明年料启动生活实验室测试方案
公用局助资2200万元推进护岸研究 明年料启动生活实验室测试方案

新成立的防洪韧性组约有600人,随着不同地区的海岸线研究工作陆续完成,这个团队会按需调整规模,以负责各区海岸防护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工作。

公用事业局副总裁(防洪韧性)许良琪,曾担任排水规划总工程师。她说,新成立的防洪韧性组能以整体视角规划、设计和建造海岸防护设施,也全面顾及到运作和维护工作。(何家俊摄)
公用事业局副总裁(防洪韧性)许良琪,曾担任排水规划总工程师。她说,新成立的防洪韧性组能以整体视角规划、设计和建造海岸防护设施,也全面顾及到运作和维护工作。(何家俊摄)

我国早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碳排放居高不下,我国周围的平均海平面到本世纪末,估计会上升0.23米至1.15米,比上一轮研究预测的1米还高;到2150年甚至可能升至约2米。

新加坡四面环海,三分之一的土地比平均海平面高不足5米。一旦海平面上升,又碰到风暴潮来袭,情况不堪设想。 

许良琪说:“海岸防护已经是非做不可的工作,因为这攸关我们的生存,新加坡国土就这么小,我们无处可逃,武吉知马山容不下我们所有的人。”

为增强海岸防护能力,公用局和相关部门自2021年起,陆续对市区—东海岸、西北岸,以及裕廊岛海岸线展开研究;明年也会开始研究圣淘沙和西南岸的海岸线,以便为不同地区的海岸线制定合适的防护措施。

其中,市区—东海岸的研究已在不久前完成。当局计划在樟宜和港湾一带的南部濒水区建设海岸防护设施,包括在新加坡本岛、布拉尼岛和圣淘沙之间,拟建三道海岸防护墙(coastal barrier),以保护沿岸的住宅和商业区、自然保护区及旅游休闲设施。这将是我国海岸首次建造海岸防护墙。

曾担任排水规划总工程师的许良琪说,接下来两年,防洪韧性组将为海岸防护墙等设施进行详细设计,并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日后运作和维护的问题。

“重组后,可以确保我们以整体视角规划、设计和建造海岸防护设施,与此同时也全面顾及到运作和维护工作……这么一来,每当我们在审视一个解决方案时,就不只是考虑到海岸防护,也关注内陆的水患风险。”

明年先立法 后推出海岸防护准则

我国将在明年上半年针对海岸防护立法,列明各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也为实施海岸防护措施划定土地。

许良琪举例,若发展项目是建在海岸边,公用局须具备权力,要求发展商确保工程不会影响海岸防护设施,并规定业主负责日后维护,否则可能形成防护缺口。

有了这套法令,公用局明年较迟时候会推出海岸防护准则(Code of Practice for Coastal Protection),提供一套通用的设计标准,及运作和维护要求,供业者在规划、设计和建造各种海岸防护结构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