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过去并不是文化沙漠,前辈们做出大量的耕耘。今天的文化建设、学术的传承和普及,都需要有人深耕、挖掘这些资源;需要理想主义者、需要有以商养文的儒商,也需要支持与关心学术和文化的社会大众。

本地历史学者李元瑾博士星期天(11月16日)在《李元瑾文集》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的致辞中,发表上述观点。

李元瑾在知天命之年,在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加入本地高等学府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办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领导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马历史人物、新马华人知识分子、新马华文教育、华族文化、海峡华人研究、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等。

她在致辞时,谦称自己在学术道路上“很笨拙”,“千日一里”却有草根特质,如今年逾古稀,想把点点滴滴的小成绩,以文集的方式出版。尽管在学术界泰斗与名家面前微不足道,但还是鼓起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为华人研究添砖添瓦,贡献自己一点绵力”。

这套文集共五卷,前两卷《林文庆的思想: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和《东西文化的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皆为已经出版多年的专著,除修订错处外,基本保留了原貌,以及史学家王赓武教授和颜清湟教授的序文。

延伸阅读

近80年未“谋面”的青春 史学家王赓武喜获17岁求学档案
近80年未“谋面”的青春 史学家王赓武喜获17岁求学档案

第三卷至五卷:《新加坡华族知识分子:护根与进取》《学府荆途:鹭岛厦门大学·狮城南洋大学》以及《历史的横越与纵贯——华人研究:新加坡·东南亚·中国》则是论文集,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及比较文学系爱德华·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王昌伟教授和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等人作序。

王赓武在分享中肯定李元瑾在新华知识分子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他指出,李元瑾在专著中详细分析新加坡知识分子不同性质的著作,呈现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及他们所重视的议题。

在第一卷中,李元瑾通过林文庆的广泛活动、多种体裁的作品和演说,探究复杂历史语境下林文庆思想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其一贯性和矛盾面,以此折射出大时代下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

王德威在分享时说,他非常认同李元瑾的观点,林文庆的重要性不应该被负面的、甚至肤浅的一些证据和判断所遮蔽,他充满矛盾的种族、文化和政治性格,是驳杂、广义、也是多语的,这些知识分子对华族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从南洋知识分子,到南下文人,再到新马作家和文化人,王德威特别向本地已故作家与剧作家英培安和郭宝崑,以及多元艺术家陈瑞献和作家谢裕民表达敬意。他说:“南洋的文学不仅可以思想南洋,南洋的文学也可以思想或思考华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